放大圖片
■香港運動障礙學會調查發現,早發性柏金遜症的平均發病年齡為38歲,而傑仔(中)證實患上此症時更只有25歲。
——怕被標籤瞞病情 26%服抗抑鬱藥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文森)近年柏金遜症有年輕化的趨勢,一項調查發現,早發性柏金遜症患者的平均發病年齡為38歲,當中26%需服抗抑鬱藥,而老年患者中僅7%需服藥;年輕患者中,14%曾離婚,而老年患者則無此情況,調查又發現他們的生活質素並不理想,需承擔沉重的情緒壓力及害怕社會的負面標籤。有年輕患者無奈辭去工作及減少社交,又擔心自己成為家人負擔。負責進行調查的機構建議當局為早發柏金遜症患者設立專科治療,以及舉辦教育活動,讓大眾更認識此病症。
昨日是「世界柏金遜症日」,根據柏金遜症患者比例推算,本港現有1.3萬患者,當中10%至20%為50歲以下患者。為了解年輕患者面對的問題,關注柏金遜症的香港運動障礙學會於去年6月至9月,訪問100名柏金遜症患者,當中一半屬於50歲以下的早期確診患者。
14%年輕患者曾離婚
調查發現早發性柏金遜症的平均發病年齡為38歲,當中26%患有抑鬱症及正服用抗抑鬱藥物,14%曾離婚,早發性柏金遜症患者明顯較害怕被社會標籤化,經常在別人面前隱瞞病情,感到尷尬,避免在公眾場合出現。調查認為,年輕柏金遜症患者因病情而受影響的範圍不限於行動力,由於年輕患者的情感、心理及社交部分受病情影響,其生活質素明顯較差,亦面對較嚴重的歧視目光及心理壓力。
25歲病發 被誤當精神病
現年33歲的傑仔,2005年確診患上柏金遜症,病情令他出現僵硬及行動遲緩等病癥,無奈辭去工程公司的工作,社交生活亦嚴重受影響,簡單如使用筷子亦出現困難,令他出席聚會時感到尷尬,只好減少社交生活。最難過的是需要家人照顧,令他感到自己是家人的負擔。
當年只有25歲的他深深感受到年輕柏金遜患者如何被公眾忽略及誤會,「一般人都會較容易接受到老年的患者;但對於年輕的患者,大家都會認為他震顫的情況是由於精神病導致而感到危險及抗拒」。接受治療後傑仔的病徵得到紓緩,他現時是香港柏金遜症會的會員及義工,希望藉著義務工作,以同路人的身份支持其他年輕的柏金遜症患者。他表示,患者只要得到適當的支援及合適的治療,他們的生活質素亦可因此提高。
倡辦教育活動 減負面標籤
運動障礙學會委員曾建倫解釋,社會一般以為老年人才會患柏金遜症,令年輕患者承受很大壓力,致出現抑鬱。他認為需處理患者的生理問題,亦應照顧他們心理及情緒;又倡議當局為患者發展跨專科治療,以及舉辦教育活動,讓大眾更認識此病症,減低社會對患者的負面標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