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港生戴進健(中)在呼和浩特與當地招募的志願者合影。
募捐過程面臨最多的尷尬就數遭拒絕、懷疑,並不斷挑戰他的抗擊能力。戴進健脫口回答:「一天當中,會遭遇一半的拒絕,慢慢也就習慣了。」同時,他表示,別人的拒絕和懷疑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有做好心理準備,大家拒絕與懷疑並不代表他們就是冷血的,而是社會上充斥的詐騙和虛偽,弄得人們相互之間難以建立信任,更何況募捐是說服人家捐錢呢?戴進健一般讓感動去說服人們捐款,不斷重複地向路過的人解釋:他們是從珠海過來,為貴州的小朋友募捐希望小學的,以及貴州陳家寨貧困的具體情況,再就是出示身份證、學生證、貴州青少年發展資金會發出的募捐證明函等。記得有一次被人問道:「你真是從香港來的,那說幾句粵語?」進健說:「我只好順勢說幾句了。」
降預設成功率 保持熱情
為了避免頻繁的拒絕打擊熱情,戴進健自有招法,即把成功率設低一點,如十分之一,他會在心裡數,「第一個沒捐、第二個、三個……」事實上,一般來說10個人中有兩三個人會捐,比預想的要好,這樣不容易氣餒,同時會不斷盼望下一個人會捐錢。更重要的一點,戴進健認為,各城市招募的其他小志願者的熱情感染了他。「記得在內蒙古的時候,那些15歲的初中生上前跟每個路過的人耐心講解,跟著人家走完整條街直到說完為止。她們有時候會失敗,但不會擔心有無面子,從未氣餒、不屈不撓。其中一個小女生在募捐的過程中被一個路過的酒鬼輕薄了,嚇得快哭了,在心情平伏一點後,仍堅持拿著展板,賣力地喊口號到最後一秒。可以說是她們帶動了我。」 ■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廣珍 珠海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