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3年4月24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新聞專題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記者手記:有錢難買愛 網絡難傳情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04-24]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洋留守」父母在國外只能靠白手起家,還清灰色身份的費用。 網上圖片

 記者在採訪中有一種強烈的感受,留守兒童像是反季節的候鳥一樣,出生時便跨越大洋,羽翼稍豐則再度遷徙。小小年紀就必須面對突然被打亂的成長秩序,在不同的國度裡做著截然不同的夢。

 我看到,「洋留守」們捧著價格不菲的玩具,很少能開朗快樂地聊起父母,更多成長樂趣來源於同齡孩子和電子遊戲。其實對於一個年幼的孩子來說,哪怕科技再發達,透過網絡視頻或電話裡的「爸爸媽媽」,只是模糊又遙遠的名詞而已。

由於閩江口一帶出國打拚主要以餐館、建築和裁縫起家,因此「出門就靠三把刀,菜刀、瓦刀和剪刀」是一句在當地頗為流行的話。但這看似珍貴的「鐵飯碗」,卻是上一代人不想延續在孩子身上的痛。望子成龍的期許,類似常春籐等高等學校的大門,就成了「洋娃娃」的千斤頂,使他們在成長中更容易掉進「金錢陷阱」,產生行為偏差。

 由於缺乏與父母共同生活的經歷,「洋留守」們和父母溝通的質量參差不齊。孩子們有時甚至害怕和父母聊天,因為每次越洋電話裡總有那句「這禮拜認真上課了嗎?」

 記者在採訪中得知,福建師範大學心理研究所所長連榕教授正幫助美國哈佛大學教育學院的Hiro教授進行課題研究。從Hiro教授接觸的很多華裔孩子到美國後水土不服的案例不難發現,中國父母們總是一邊憧憬著子女進入美國中上層社會,另一邊用金錢作為「愛」的手段,以充裕的經濟條件補償不能照看孩子的缺憾。然而,被嚴管和物質夾擊下的「洋留守」,是否真能成為父母在星條旗下洗脫命運束縛的「法寶」呢? ■香港文匯報記者 葉臻瑜

相關新聞
福州洋留守系列二之二:親情缺失 (2013-04-24) (圖)
留守兒女初 長成 融入美國不容易 (2013-04-24) (圖)
無力無奈:隔輩教育兩難 自理能力堪憂 (2013-04-24) (圖)
福利斷層:外籍身份 難享內地福利保障 (2013-04-24) (圖)
記者手記:有錢難買愛 網絡難傳情 (2013-04-24) (圖)
福州洋留守 系列二之一:跨國寄養 (2013-04-23) (圖)
孩子長到三歲半 三年未見爹媽面 (2013-04-23) (圖)
虛擬親情:幼園添設「環球眼」一家團圓網絡中 (2013-04-23) (圖)
權衡代價:在華雙語教育 回美水土不服 (2013-04-23)
應運而生:「快遞送子」火爆 人均收費八千 (2013-04-23) (圖)
工潮重創競爭力 港碼頭業更黯淡 (2013-04-22) (圖)
2012年世界十大貨櫃港 (2013-04-22) (圖)
三大層面 加強優勢 (2013-04-22) (圖)
深圳港業務今年將超本港 (2013-04-22) (圖)
專家:加快轉型融入珠三角 (2013-04-22) (圖)
跨境貨運業務一落千丈 (2013-04-22) (圖)
水客自白:「如果有頭髮,誰願做癩痢」 (2013-04-20) (圖)
阿輝:做水客無任何保障 (2013-04-20) (圖)
老陳:遭歧視感無地自容 (2013-04-20)
宋先生:賺錢治癌妻 怕坐牢 (2013-04-20)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新聞專題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