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國森
在一家圖書館見到有人送的題字,曰:
以貪字讀書
以悔字改錯
以吝字防口
以媚字奉親
這是摘錄前人格言而成,怕會有斷章取義之失。若只知這四條,看上去實在字字都是病。原來的「全本」還有「以聾字止謗」、「以盲字遠色」、「以疑字窮理」、「以刻字責己」等等,這幾條就絕不會引起誤會。對誹謗聽而不聞、對不正當的美色視而不見;做學問時不盲從權威而勇於懷疑;律己從嚴等等,理當更適合上圖書館的年青朋友借鏡。
此公選的四條,都有毛病。
讀書不宜貪多務得,除非是治學初有小成的成年人,才可以學這個「貪」字。放在圖書館,怕會誤導後學。已故中國語言學家季羨林先生認為廿一世紀的中國青年應該除了中西貫通、古今貫通之外,還應該做到文理貫通。所以,年青人讀書在起步時實不宜過貪,應該先行做到初級的「三貫通」。而即使掌握了最基本的常識、知識,再進修亦不宜過「貪」,應該有方向和目標,然後才在相關的科目去「貪」。例如喜歡研究汽車,認定了方向,才可以在中外運輸史、機械工程、汽車設計、駕駛技術等等領域去盡情的「貪」。
「以悔字改錯」不能算有大錯,只是若過分強調「悔」而忘記了「補過」,亦不是對症下藥。現時許多年輕人犯了錯之後,只知自己悔自己的,不知要認錯和補過,個別鑽了牛角尖還會自殺了斷。
「以吝字防口」就要斟酌。原作者據說是清代人,清代文字獄大盛,因為講「錯」說話、寫「錯」文章而惹禍,自己喪也罷了,還會連累親屬,所以不能不「吝」。我們今天的環境仍有相當言論自由,講真話而得罪權貴,當然還會招惹麻煩,但是後果不致於那麼嚴重,就未必要「吝於言」了。
「以媚字奉親」亦嫌過火。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是說為君要行君道,臣行臣道,父行父道,子行子道。為子之道,雖然要孝敬,但也不能到媚的地步。孔子說:「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既要當諫則諫,就與一個媚字勢不兩立了。這是對一般事情而言。先秦儒家認為如果父母犯了無可饒恕的大罪,人子只好拋棄一切,攜了父母逃亡。後世觀念不一樣,「大義滅親」亦可。
常聽人說:「君要臣死,臣不死是為不忠;父要子亡,子不亡是為不孝。」並認為這是中國傳統思想,要不得。曾經請教過學問湛深的前輩,都是不知出自何經何典。後來一想,會不會是近代劇作家的創作?印象中,似乎粵劇名丑生梁醒波先生就唸過以上的口白。那不是儒家思想的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