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樂施會5月初考察大溝村、玉溪村等偏遠村子,準備開展重建工作。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沈清麗)四川省雅安市4月20日發生7級地震,災情牽動人心,本港多個慈善團體紛紛參與抗震救災工作。地震發生至今逾一個月,當地政府已經著手重建工作,一直參與前線救災的樂施會透露,初步計劃以清潔飲水和衛生、臨時安置和環境改善、糧食和生計恢復及減災防災為主要方向,重建工作將於本月下旬啟動,預計歷時一年半,計劃覆蓋災區約7,500個家庭共30,000名災民。
地震發生後,樂施會即從成都和昆明的備災倉庫調運兩批物資奔赴災區,包括棉被、防水帆布、蚊帳、家庭衛生包、帳篷、煮食用具等,於震中地區蘆山縣龍門鄉紅星村、隆興村和清仁鄉仁加村派發。
陳英凝:關注帳篷災民
本月初,樂施會再派出第二批工作人員進入災區,重點回應更偏遠災區和弱勢群體的需求。樂施會董事會成員陳英凝亦有隨行,到寶興縣靈關鎮大溝村、蘆山縣寶盛鄉玉溪村、中壩村等偏遠村子考察。陳英凝本身是公共衛生專家,故特別關注重建前這段時期,暫住在帳篷裡的災民生活情況,特別是食水和環境衛生。
她前日接受訪問時指,令她印象較深刻的是大溝村,地震後遭遇一場大火。「帳篷有些破爛,地板又潮濕,周邊垃圾多,引來大量蒼蠅。食水方面,雖然有鋪上水渠,市民卻寧願到河邊取水飲用。」她說,村裡通常只有老人和小孩,只會關心家人生計,不會在意周遭衛生,「但我們卻很擔心」。
所缺非物資 是知識技術
她與同事除了向村民派發所需物資,包括防蒼蠅網,還花了不少時間與村民溝通,教導如何焊接不同水渠口,以取得食用水等。對此,陳英凝認為:「村民現時所欠缺的不是物資,而是知識和技術。其實有很多解決方法,只要與村民溝通後,他們都會自行解決,不需別人幫忙。」
她又說,政府會擺放不同牌匾,提醒災民要防火、防水、避雷等,卻沒真正教導災民如何防避。「災難也是個機遇,令人反思如何加強政府資訊發放和國民素質,但這方面還需要政府長期大力宣傳和教育。」
讚政府救災慎用捐贈物
陳英凝此行亦看到,經歷汶川地震後,當地政府救災工作很有組織性,而且小心地運用捐贈物資,「村民收到後都要打指模,政府亦會貼出大字報公布物資情況,又設立投訴電話。」不過,她認為,村裡只有老人和小孩,卻收到衛生巾,還有堆積的奶粉,「捐贈物資亦該考慮災民年齡、性別和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