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3年5月16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萬象靈犀:蒼山八百 崖如杵臼 —中外杵臼文化巡禮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05-16]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歐式方耳銅臼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田一涵 北京報道)「蒼山八百里,崖斷如杵臼」 (Grand mountains eight hundred li* Cliffs break like pestle mortar),唐朝詩人杜甫《九成宮》的兩句詩,正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姜一平近日在北京舉辦「中外杵臼文化展」的真實寫照。

 在姜一平收藏的500多件古今中外杵臼中,從最原始的杵臼、磨盤到搗藥的鐵罐銅臼,從舂米的木桶、石碓到近代的磨坊水碓,乃至發展到今天的自動化粉碎機,充分說明了杵臼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形影不離。杵臼的演化歷史,本身就是一部帶有濃重文化意味的中外民間史話。

 《周易·繫辭下》記載了杵臼的生辰八字「斷木為杵,掘地為臼」;三國時期的諸葛亮之妻曾經「親操杵臼」;我國古代科技寶典《天工開物》一書,詳細記載著當時食品、造紙等許多製造業和加工業使用水碓子的工藝流程;《紅樓夢》中記錄著「大小乳缽四件」;毛澤東曾提到過「杵臼農業」;郭沫若的作品中有「水臼」之說;中國「文房四寶」,杵臼以其墨、硯獨佔半壁;古代神話「嫦娥奔月」中,玉兔在寂寞的廣寒宮用來搗藥工具就是杵臼……

 中國如此,外國亦然。越共中央總書記胡志明把中越人民的友誼比作「杵臼之情」;日本永平寺院有一尊高達丈餘的「杵霸王」,巍巍然擎天一柱,極具視覺和心理上的巨大衝擊力,此舉並非我佛「當頭棒喝」之禪意,實為倡導「為佛獻身」的精神理念;北美地區有一處保存完好的印第安人「杵臼坑」,幾十個石臼坑地相互連綴,形成一片頗具規模的食品加工廠……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杵臼,正像一朵毫不起眼的藝術奇葩。它既不像牡丹或玫瑰那樣嬌艷奪目,也不像春蘭或秋菊那樣暗吐芬芳。它只是靜靜地蟄伏在人們身邊不易被發現的角落,默默地為人類日常生活提供一點不可或缺的便利。

 南方人舂米的木桶,中藥店搗藥的銅缸,客家村誘人的雷茶,清王朝留下的乳缽,外婆手下搗蒜的石臼,朝族婦女製作的打糕……徜徉姜一平的「中外杵臼文化展」中,從點點滴滴的生活場景中,人們會發現杵臼碰撞出的結晶無處不在。

 「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對杵臼產生興趣,了解杵臼中所蘊含的文化。」姜一平說。在收藏和研究杵臼文化的同時,他還收集並整理了大量有關杵臼的詩詞,以其挖掘更加深刻的杵臼文化內涵。

 姜一平的杵臼收藏仍在繼續,除了實物收藏外,他還創辦了「中外杵臼網」,通過網絡將更加豐富的杵臼知識和文化傳播到四面八方。「杵臼是文化,是藝術,是精神,也是一個我早就知道的東西。一個我想真正讀懂的東西」,姜一平如是說。

相關新聞
百家廊:遙望帝京三千里 (圖)
翠袖乾坤:愛上它就是好氣味
海闊天空:為藝術而來的意外收穫
琴台客聚:真的「行得越快,死得越快」?
杜亦有道:爛仔交
隨想國:生命中的重
獨家風景:橡皮鴨的啟示
從SP-Arte到Art Basel 盤點巴西藝術 (圖)
旅人手記:運送沉香的山路──乾隆古道行 (圖)
一曲遒勁《紅拂女》 (圖)
萬象靈犀:蒼山八百 崖如杵臼 —中外杵臼文化巡禮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