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3年5月22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采風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百家廊:古塔梵音靈巖幽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05-22]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千佛殿內的彩色羅漢泥塑栩栩如生。 網上圖片

朱文興

 在泰山主峰西北二十公里處的長清區萬德鎮,有一座海拔六百八十米的高山。山頂不圓不尖呈方形,故稱方山;從遠處看,山頂部的外形又像一個古代的方紐官印,故又叫玉符山。南麓一個山青水秀的山坳裡,有一座靈巖寺。從唐代起,靈巖寺就與浙江天台的國清寺、湖北江陵的玉泉寺、江蘇南京的棲霞寺並稱為「輿內四絕」,被譽為「海內四大名剎」之一,且名列其首。

 五月的一天早晨,我乘汽車從濟南出發,一個小時略多就到了靈巖寺。從寺外檀園的平台上向北遠眺,滿目蒼巒疊翠,鍾靈毓秀,空氣中纖塵不染;一座米黃色塔牆與灰色塔簷相間的古塔,在蔥蘢的方山映襯下,顯得分外莊重典雅。這裡是泰山的十二支脈之一,地處泰山背陰處,氣溫低,春天來的要比濟南市區晚個把月。五月份,當大明湖的柳樹已經成蔭時,靈巖的樹木才吐出新芽,特別嫩綠,蒼翠欲滴,山色獨特。恰如元代詩人董博宵所讚詠的,「靈巖奇異出塵寰,壓盡江南萬重山」。記得二十二年前的一個春天,我作為上海《文匯報》在山東的特邀記者,陪同時任《文匯報》總編輯的張啟承先生和副總編輯石俊升先生遊覽過靈巖寺。兩位先生當時均為首次遊靈巖,對這裡景致之幽雅印象特別深,連連感慨,「沒想到靈巖寺這麼幽雅,怪不得明代文學家王世貞對這裡有『泰山背最幽絕處,遊泰山而不至靈巖不成遊也』的評價。」

 靈巖寺四季皆宜遊覽。夏天,這裡濃蔭蔽日,涼氣襲人,是避暑的好去處;如遇雨天,綿延起伏的方山上煙雨濛濛,置身其間,清涼愜意,如入人間仙境;在這裡避暑,涼而爽,不像在海邊那麼潮濕。深秋的靈巖寺,景色獨特,夾在蒼松翠柏之中的五角楓、黃櫨、柿子樹等樹葉,被霜打之後,有的變紅,有的變黃,滿山遍野,綠的墨綠,紅的火紅,黃的金黃,構成了一幅色彩斑斕的圖畫。靈巖寺的冬天,常常白雪皚皚,銀裝素裹,惟余莽莽,此時進山,在梵音裊裊中賞雪,猶如進入了一個空靈的世界,心靈也彷彿會得到淨化。

 靈巖寺的自然風光令人陶醉,人文古跡更加誘人流連忘返。據史料記載,靈巖寺始建於東晉,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歷史。現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泰山的重要組成部分。山上山下,寺內寺外,珍貴的文物古跡、千年古松隨處可見,連一棵樹、一塊石頭,都有著許多美麗的傳說。

 寺院廣場東側的山崖峭壁上,有一處「御碑崖」,乾隆帝的八塊御碑鐫刻在這裡。據記載,當年乾隆皇帝對靈巖寺情有獨鍾,巡遊途中先後八次駐蹕在靈巖寺,留下了眾多題詩御碑,至今保存較為完好的還有二十六座。

 進入第一道山門金剛殿,乾隆的御筆「靈巖寺」三個大字鐫刻在簷內門框上方。在第二道山門大雄寶殿的西側,有兩棵柿子樹長在唐代摩頂松的樹杆上,松冠繁茂,形似如意,柿子樹能吮吸到豐富的養分,年年都結出纍纍果實,每到深秋,紅彤彤的柿子掛在綠瑩瑩的柏樹上,形成「柏柿如一」景觀,意蘊為「百事如意」,深受僧人和遊客青睞。

 大雄寶殿背後東側,有一棵兩千多年的漢柏,在此向東瞭望,只見迎面山峰上有一塊奇石,形如一位老僧,拄著禪杖,披著袈裟;「老僧」身石頭後的松柏,活像正在跟隨老僧誦經的弟子。陪同我的當地友人介紹說,這叫朗公石。相傳東晉時的高僧朗公在泰山建起第一座佛教寺廟後,常雲遊到方山聚眾講經。講到妙處,有一個小和尚恍然有悟,情不自禁地說,「你把石頭都說得點頭稱是了!」眾僧向山上望去,果然見一塊形似老漢的石頭頻頻點頭。朗公感慨地說,方山的石頭也有靈性。於是,在這裡也建了寺廟,靈巖寺因此而得名,方山也被叫成靈巖山,那塊奇石則被叫做「朗公石」。

 在漢柏和多棵千年古松環繞中,一座單簷廡殿頂、斗拱式建築映入我的眼簾。這是千佛殿,由唐代高僧惠崇始建,宋代擴修,是靈巖寺中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宏大的主體建築。進入殿中,只見中間長方形須彌座上有阿彌陀佛等三尊大佛,周圍牆上有數千尊銅鑄和木雕小佛,故名「千佛殿」。

 最令人稱奇的是千佛殿內四周靠牆的四十尊彩色羅漢泥塑,塑的是寺內四十位高僧的形象,大小高矮都與真人一般,個個造型逼真,神態生動,口目傳情,呼之欲出。如,有的似在凝目沉思,有的似在高談闊論,有的似在洗耳恭聽,還有似在激烈辯論,一尊羅漢脖子上的青筋都暴出來了,或許辯不過旁邊那一位而憤怒所致……這些彩塑中,三十二尊塑於宋英宗治平三年,即一○六六年,距今已有一千零四十七年,仍保存完好,因先人用的是雄黃、硃砂等礦物質染料,至今連皮膚、筋脈、嘴唇等的顏色依然還是那麼逼真,是研究古代雕塑和佛教文化的珍貴實物,也是我國泥塑遺存的藝術瑰寶。清末著名學者梁啟超曾題詞稱讚靈巖寺泥塑是「海內第一名塑」。當代藝術大師劉海粟則讚譽,「靈巖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靈活現」。幸運的是,「文革」破「四舊」時,這裡有部隊駐紮,彩塑和寺院未受損壞。

 出千佛殿,經過御書閣向西,一座古塔在青松的簇擁下昂然挺立。這塔叫辟支塔,「辟支」來源於梵語「辟之迦佛陀」,簡稱為「辟支佛」,辟支塔的名字由此演化而來。這座高五十六米 、八角九級十二簷的閣樓式磚塔,始建於宋淳化五年,先後花了六十三年才建成。塔基上鐫刻的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皈依佛門的故事浮雕,至今依然非常清晰;塔身為青磚砌築,塔簷自下而上逐層遞減,獨具一格,特別典雅;塔頂為鐵質塔剎,直插雲霄,既起到牽引加固作用,也是裝飾,還可避雷。先人設計之巧妙,構思之新穎,施工之精細,造型之典雅,令後人歎服。曾在濟南任過兩年齊州知州的北宋著名文學家曾鞏,用「法定禪房臨峭谷,辟支靈塔冠層巒」的詩句,讚詠靈巖寺的這座標誌性建築。

 從辟支塔向西穿過一片松林,就到了墓塔林。這裡坡陡向陽,環境幽雅,一百六十七座石質墓塔被蒼翠的松柏覆蓋其間。墓塔大都由塔座、塔身、塔剎構成,呈方形、圓形、八角形。塔身大小、高低、造型各不相同,標誌著僧人在世時香火的旺盛度,每座塔身上都刻有僧人的法名和建塔年號。靈巖寺建寺起從北魏到唐、宋、元、明,歷代一百六十七名高僧圓寂之後皆安葬於此。半數墓塔旁豎有墓碑,記載著高僧的經歷,與寺內御書閣等處的歷代名人石刻等古跡一起,成為記載靈巖寺歷史沿革、研究我國佛教發展史的珍貴文化遺產。靈巖寺的墓塔數量僅次於嵩山少林寺,但少林寺是磚塔,靈巖寺則都是石塔,在全國的石塔林中堪稱第一。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走紅一時的電視連續劇《武松》中的武打場面,就是在靈巖寺墓塔林取景拍攝的。

 離開墓塔林時,斜陽如血,隨著一陣鼓聲響起,誦經聲、木魚聲輕輕傳來,聲聲入耳。寺內有十五名僧人,每天早上五點、下午四點半兩次做課誦經。晨鐘暮鼓響起時,幽靜的山谷中梵音繚繞,千年古剎展示出獨特的生機與魅力。

相關新聞
百家廊:古塔梵音靈巖幽 (2013-05-22) (圖)
琴台客聚:令讀者傾倒的愛情詩 (2013-05-22)
翠袖乾坤:費格遜示範引退學問 (2013-05-22)
天言知玄:用心選擇好日子 (2013-05-22)
杜亦有道:債上身 (2013-05-22)
隨想國:欺 凌 (2013-05-22)
路地觀察:《消失的子彈》的推理風 (2013-05-22)
百家廊:台北地鐵的「人性化」 (2013-05-21) (圖)
琴台客聚:楊國雄的報業研究 (2013-05-21) (圖)
翠袖乾坤:貪慕虛榮 (2013-05-21)
海闊天空:活的展覽品 (2013-05-21) (圖)
生活語絲:五一假日記事 (2013-05-21)
思旋天地:簡政放權 (2013-05-21)
淑梅足跡:轉苦為樂 慈悲為懷 (2013-05-21)
百家廊:叫早的星星 (2013-05-20)
翠袖乾坤:捨得 (2013-05-20)
跳出框框:學書法 (2013-05-20)
琴台客聚:莫效洋僧枉唸經 (2013-05-20)
杜亦有道:時也運也 (2013-05-20)
思旋天地:「五月窮」「五月富」? (2013-05-20)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采風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