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後牆「南無阿彌陀佛」字刻。 作者提供圖片
陶 然
車子西行,談笑間,竟已越過廈門,到達漳州境內,抬頭赫然見到「龍海福順朔膠工貿有限公司」招牌,我們跟著要巡視的,莫非就是它?
漳州當然去過,最近一次在去年十月底,但只是宿了一夜,還沒看得清楚,便已到了離去的時間。漳州當然是熟悉的,它是女排的訓練基地,還是以出產八寶印泥、片仔癀、水仙花聞名。我們到達的時候,水仙花已過了季節,片仔癀只用來救急,既然來到漳州了,何不買幾盒印泥?暗紅色顯示出一種氣派,蓋上去豈止是印章而已!但印泥到處可見,可惜附近卻都是鐵盒的,等到找到,已經是在另一處地方了!
Y的辦公室大到幾乎可以和籃球場相比,裡面還有假山石,水池有鯉魚游來游去,不時有人進來向他匯報工作。我們坐在寬大的沙發上聊天,全身鬆懈,幾乎不想動彈了!
但那風扇加工廠還是要參觀的,平時只慣於提起就使用,讓它呼呼吹動,從沒想到流程細節。我首次看到風扇組裝的全過程分工,主人熱情,除了送他們產品之外,另外加送迷你式的,說,這是旅行裝的,攜帶方便。會客室靜靜,咖啡飄香,窗外天氣忽陰忽晴,我無端擔心下起春雨來了!
白礁村的無名農家飯館,看來在當地頗有號召力。車子沿山間小徑攀山而去,我想起那名句: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但下山的時候,卻是從另一條馬路開下去,Y說,我們不走回頭路!他說的是開車路線,但在我聽來,似乎在訴說他的人生哲學。
那飯館建在山腰,周圍停泊著許多私家車、摩托車,都是山下的人特意趕來一嘗農家菜的。並沒有飯館的整齊排列,幾棵成蔭的樟樹下,這裡一堆,那裡一堆的食客,有的圍著小方桌 ,坐在塑膠椅子上,喝著啤酒,大嚼炒土雞塊、苦瓜炒雞蛋、炒麵等,那味道非常鮮美。我們坐在冰涼的大理石凳上,石桌上鋪著一層塑膠布墊底,當微風吹來,我們趕緊摀住那塑膠紙,不讓它翻飛。不時有幾片樟樹葉被吹落,從頭上飄飄而下,有一兩片枯葉掉在那盤炒土雞上,好像要與我們爭食似的。下面不斷有車子開上來,找地方泊車,這時村子裡忽然傳來連串霹靂啪啦的爆竹聲,我們稍感詫異,Y笑道,是村民的拜神儀式呀!但我們只聞其聲,看不到他們究竟在山村何處放鞭炮。當時,我們只聞得土雞噴香,完全忘卻禽流感那令人心慌的那一說了!
點的東西太多,我們眼大肚子小,吃不下,Y還是他一貫的作風,把食物用塑膠盒分別盛起,去爬禪寺,經過石階時,在轉角處,他俯身把兩盒飯菜交給那乞食者。原來開車上來時他已看見了,留了個心。
那寺廟正門寫著「敕賜龍池禪寺」,別看地方不大,也竟是「敕賜」的呢!龍池巖位於漳州轄下龍海市角美鎮東部白礁村文圃山山腰,就在農家飯館旁邊。它又名「文圃禪林」,始建於南北朝南朝宋永初(公元420—422年)年間,最初供奉觀音菩薩。傳說唐武宗四年(844年),太子李忱(唐宣宗,847—859年)隨高僧斷濟禪師雲遊全國,曾到過此處,被那山幽林密,泉清荷香的景象迷住,解衣沐浴泉水間。百姓稱之為「真龍入池」,因而得名。
龍池巖山清水秀,松林茂密,橋、亭、林、石、泉皆有,文物古跡豐富,雖經1000多年的歷史變遷,但至今還保留著宋代朱熹及明代鄭成功等歷代數十位名士名將、騷人墨客留下的碑文、碑記、書文題刻,具較高的價值。寺院後牆上兩邊分別刻著大寫「南無阿彌陀佛」和「宋代古剎」字樣,「南無阿彌陀佛」容易理解,這裡供奉的正是釋迦牟尼佛和觀音菩薩,至於宋代古剎嘛,就有點不明所以了。但見石刻上小字注上「一九九二年立」,顯然並非古跡,而是後建的了!
在亭台旁邊,我看到置放許多盆栽,其中波斯菊嬌豔,讓人眼睛清涼,它跟我們下山時看到路旁的桑樹葉青翠,交相輝映,我無端想起養蠶的故事來了!
回到山腰停車場,經過一家孤零零的士多店,好像是臨時搭起的,門面極小,售賣煙酒糖果餅乾等日常用品,有兩個青春女孩站在小店前,挑選汽水喝。她們大概也跑得渴了吧?
好在天色不錯,既沒有太陽,也不下雨,不冷不熱,正是出遊的好時候,但還是要找個休閒的地方歇一下。Y把車子開到一家會所,招牌下面寫著:健康、休閒。所佔面積很廣,房間很多,轉來轉去,我都幾乎找不到出口了。最後的回頭望眼,我恍惚看見「世紀陽光」這幾個字。那大堂亮堂堂,果然陽光得很。而我們踏出門來,也感受到推拿後,全身疲憊盡去,人也放鬆下來了。我又想起那晚,我們正在茶室聊天,忽然有個老年人走進來訴苦,Y笑了一笑,掏出一點錢打發了。這時,外面的春雨,正下得嘩嘩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