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劉景熙)同性戀者在香港社會獲接納的程度不高,家人支持顯得格外重要。有團體首次針對同性戀者父母進行質性研究,發現當他們知道子女是「同志」時,普遍反應極負面:輕則焦慮自責,重則拒認子女,甚至想自殺等。團體又發現,家長接受「同志」子女的時間不一,最快一星期、慢則10年也未適應。有曾主動協助兒子「出櫃」的父親過來人認為,當初知悉兒子是同性戀時,確需要時間消化,但適應後只要明白「愛子女最重要」,便可與其一同跨過難關,日後反可建立更親密的親子關係。
群益會首研家人反應
香港小童群益會與浸會大學社會工作系助理教授洪雪蓮合作,於2011年至2012年間,針對20名同性戀者的父或母進行深度研究,以了解他們對知道子女是「同志」後的反應、適應歷程及日後如何與子女相處等。洪雪蓮表示,在接觸的家長個案中,負面反應居多,形容為「好似無鱄茈J」、「晴天霹靂」及「知道那刻從天堂跌落地獄」等,甚至有家長顯得歇斯底里,一度想自殺,也有個案拖了長達10年,也未完全接受現實。
過來人:接納反更親密
有份參與研究的鄭爸爸分享指,自己與妻子於6年前發現兒子有同性戀傾向,起初完全不能接受,不斷想辦法希望「解決」兒子的同性戀傾向問題,又因壓力要與妻子去見心理學家、參加同性戀者家長小組輔導等,歷時達1年。後來,他理解這是兒子與生俱來的特質,於是主動協助兒子「出櫃」,笑言雙方關係反而更親密:「最重要是愛,我們一定會陪他走到底。」
今年30多歲的同性戀者Peter,仍未向母親透露其同性戀傾向,但獲得父親的支持,「朋友、工作我能選擇,但家人不能;如有他們的支持,即使外界如何看我都沒有所謂。」
小童群益會助理總幹事何婉華建議,家長如知子女「出櫃」後,首先不要批評,而是讓自己消化事件及調整情緒,稍後再聆聽子女表達,並可尋求專家及同行家長協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