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3年7月1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讀書人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走進香港文學的車軌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07-01]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鄧小樺

 文學導賞在外國並不新鮮。它不單是旅遊業的一部分,也讓城市的居民更了解自己的歷史、文化和文學。在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文學城市的都柏林,就有好幾種談喬也斯《尤利西斯》、《都柏林人》,以及介紹葉慈、王爾德作品的文學導賞。英國的城市如倫敦、牛津、劍橋等歷代文人雲集之地,都有不少詩歌遊、文學遊,讓遊客和市民追隨古人的步履和感懷,觸摸城市的肌理。 ■文:羅樂敏

 「水煮魚」作為香港的文學團體,已踏入第八個年頭。除了出版文學雜誌《字花》,也舉辦各類活動推廣香港文學,讓市民了解這個急速變化的城市歷史,認識自身的由來。今年六月初舉辦電車流動讀書會,由文化人鄧小樺主講,帶領參加者閱讀香港作家如李碧華、力匡、劉以鬯、小思、也斯、劉偉成、鍾國強、俞風等的作品,跟隨他們從曾是煙花之地的石塘咀,走過上環的海味街,大廈名字一個年代一個年代地更換的中環,並沿灣仔的海岸線、經過圍坐著印尼人的銅鑼灣、曾經是上海人、福建人的聚居地的北角,然後慢慢地,像懷念遠人般,閱讀他們筆下那個依稀能辨的香港。

拼貼的歷史

 認識香港歷史的朋友無不帶著追古撫今的憂鬱,一如《胭脂扣》裡望著滿街新樓卻無法找回當年妓寨的如花餘韻和痕跡,她不過死了五十年,街道已面目全非。鄧小樺說坐電車認識香港的歷史,需要運用相當多的想像力,因為文字裡的景物幾乎已不存在,讀者只能透過作家的吉光片羽,推想地區的風貌:灣仔曾經是海軍基地、名店漸多的銅鑼灣原有小日本之稱、再遠一點的維多利亞公園曾是個大笪地,有五光十色的地攤讓街坊消遣……香港的歷史彷彿是張拼貼畫,又似馬奎斯筆下的馬康多,新的歷史蓋過舊的歷史,跳接的地貌不斷干擾我們的時間觀。

 然而香港的庶民特質、包含多種族和移民的本土性就在此中一點一滴呈現,豐富得讓人眼花繚亂。香港人就在這拼貼畫式的敘事中建構自身,不對代表著精英階層的殖民地政府過分留戀,也不排拒其他外來的、不同種族的人一同自由地參與這塊小土地的故事,因為我們知道我們本來如此,不過是自各方流離到此地聚居的平民百姓。

平民的流動博物館

 轉眼鄧小樺又說到電車的特質,首先是它的慢,讓人想到家鄉的人,或回鄉的人,或已疏遠的舊友,例如馬朗在1946年寫的〈車中懷遠人〉:「電車:淒迷地搖落遠遠伸張/出去的燈火路/岩石一樣寂靜的車廂……我計算窗外逝去的站台/(如人生的驛站)」,或者是像力匡聽到電車的叮叮聲,腦海浮現了從前在香港認識的朋友,或者是餐室的老闆。這是電車的情緒,把我們從節奏太快的生活拉住,沉澱經驗。另一方面,它的窗框提供了觀看風景的框架,讓街道變成展覽品。「為什麼香港歷史往往不在博物館裡?必須在這樣流動的環境,甚至是從女鬼如花口中才能被敘述出來?」她援引了中國文學、台灣文學學者藤井省三的「電車的歷史觀」,指出香港的歷史和文學從來在流逝的、變幻的焦慮中,就像遇上如花的袁永定,也會擔心電車在地鐵網絡日趨完善之後被淘汰。它不曾妥善地被保存下來,或被供奉在博物館之內,而是在這種平民的,從小人物的記憶中一點一滴地累積、承傳,成為了年輕一代賴以認識自己土地和身分的線索。

書寫和承傳

 或許有人說要送舊迎新,追隨著時代的巨輪不斷進步,但殘酷的是到了今天,昨天的地方輕易被改造、抹走,已到了人難以適應的地步,年輕一代更焦慮,反撲也更大。鄧小樺談到兩代人對於景物變遷的不同態度:「有趣的是上一輩人還會認為改變是年代的事,例如精神書店,他們不去光顧,它還是會在,但我們曉得,現在的改變是在我們有生之年不斷發生的,你年少時不去留住它,它再過幾年便不在。」

 於是這次電車讀書會將延續下去,正如今次活動是2010年由香港公共圖書館舉辦的「香港文學行腳——電車軌跡」遙遠的回聲。這活動當年由詩人、散文家劉偉成,及現為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丁新豹教授主講,帶領參加者走過同一條電車軌,細說文人遊蹤及城市歷史。相關的閱讀材料雖然可以在公共圖書館的網站找到,但經過消化、深化了材料,再加上生動活潑的導賞和實地的觀察,才能讓人牢記和反思,使之成為香港人記憶的一部分,然後,即使沒有博物館,沒有放在玻璃箱裡的歷史文物,每個人都可以是活生生的歷史載體。

 然而要記住的豈止是昨天?還有今天、明天。旅程快完結的時候,有喜歡寫作的參加者說,他住新界,故事不及港島豐富,可以閱讀甚麼、書寫甚麼?鄧小樺的話簡單直接:就今天開始書寫。寫得好,便成為值得被閱讀、流傳、有關地方的書寫。每個人都可以努力保留自己地方的故事。

 正如我們閱讀香港作家的作品,我們和他們便成為擁有共同記憶的群體,在這片風土流傳不被重視、經常被政權無視歷史的地方。

相關新聞
走進香港文學的車軌 (2013-07-01) (圖)
書評:負債:新自由主義的狀態 (2013-07-01) (圖)
書介:離心帶 (2013-07-01) (圖)
書介:不累幹嘛睡!蕭青陽玩世界 (2013-07-01) (圖)
書介:百合心 (2013-07-01) (圖)
書介:羊毛記 (2013-07-01) (圖)
書介:長大後,忘了的事 (2013-07-01) (圖)
徵稿啟事 (2013-07-01)
鄭丰的武俠幻想 (2013-06-24) (圖)
書評:法月綸太郎之家族血祭 (2013-06-24) (圖)
書介:做嚴肅的電視:英國電視為什麼好看 (2013-06-24) (圖)
書介:發現天賦之旅 (2013-06-24) (圖)
書介:血衣安娜 (2013-06-24) (圖)
書介:黃雀記 (2013-06-24) (圖)
書介:初心 (2013-06-24) (圖)
徵稿啟事 (2013-06-24)
解構「教父」揭開富豪真面目 (2013-06-17) (圖)
書評:中國人的姓與命 (2013-06-17) (圖)
書介:再會吧,青春小鳥! (2013-06-17) (圖)
書介:洪拳入門─伏虎拳 (2013-06-17)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讀書人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