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蔡羅莎致力善慈工作,定期為貧困學生發放助學金。受訪者供圖
——蔡羅莎中年闖港拓新天 女工經商變慈善家
19歲當上信用社主任,22歲響應號召到福建三明參加建設;41歲隻身闖港創業,從普通女工做起,經過10餘年積累,再次返回祖籍地福建,繼續事業的同時更熱心當地公益事業。年過七旬的廈門集美區僑鄉經濟促進會會長蔡羅莎說,人生的「第一桶金」就是在廈門發展起來的,「我一定要為這裡做些事情」。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葉臻瑜、陳艷芳
在僑促會稍顯陳舊的辦公室內,記者見到了戴著眼鏡正和工作人員探討工作的蔡羅莎。今年75歲的她,精神矍鑠、聲如洪鐘、衣著樸素。蔡羅莎出生在菲律賓的一個華僑家庭裡,幼年寄養在晉江外婆家。1959年,蔡羅莎和丈夫赴三明支援山區工業基地建設,一呆就是20年,「那時,家庭人口多、孩子小,生活很艱難,但這並不影響我的激情,我還是很用心做事、努力工作」。久而久之,她的勤奮認真得到領導以及同事們的認可。
港住無窗細屋 炎夏四周「小強」
1979年,在表哥的鼓勵下,蔡羅莎決定自己獨自一人前往香港打拚。這對於一個剛進入不惑之年、5個孩子的母親來說,並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初到香港的那段歲月,幾乎每天都要起早摸黑地上下班,一個人風裡來雨裡去。先從酒樓清潔工、電子廠工做起,最終憑藉著自己的智慧、勤奮和誠信,終靠雙手得以在港創業生根,又把家人接到香港。「我和家人在沒有窗戶的悶熱小屋裡,夏天四周都是蟑螂!」
初經商欠經驗 報錯單照做
有了一定的積累,蔡羅莎開始思索經商。曾在土瓜灣電子廠工作過的蔡羅莎,偶然間從朋友口中得知內地電子業剛剛起步,便想到了自己來當中間商,做起了進出口貿易。「第一單生意在廈門,但差點沒做成」,由於沒有經驗,夫妻倆接單時報錯了價格,然而一句「錯了也要做」,讓講求信譽的蔡羅莎硬是從表弟那裡借錢,硬撐了下來。
事業越做越大的蔡羅莎在1990年選擇從香港來到廈門集美投資創辦「廈門利民傘廠」,「連廠的名字都起得很愛國」。天時地利加上經營有方,傘廠一時紅紅火火。5年後,準確研判產業升級趨勢的蔡羅莎毅然放棄傘廠,創辦起廈門創新電子有限公司,專門從事電子零配件生產。幾年後又通過擴大再生產,成立了廈門天之域電子工業有限公司。1.8萬平米的新工業廠房和員工宿舍、食堂等配套設施皆陸續建成投入使用,2007年、2008年更連續兩年成為廈門同安區納稅大戶的企業。
飲水不忘思源 醉心慈善工作
吃水不忘挖井人,經商有一定基礎後,蔡羅莎開始參與創辦廈門市僑鄉經濟促進會。1994年12月,廈門市僑促會宣告正式成立,蔡羅莎擔任副會長。2004年市僑促會換屆,她又負責籌集資金和物色人選,使僑促會成員擴大到整個大泉州籍鄉賢。
「很多人都納悶,我完全可以在香港享清福,何苦這麼累,但我知道我做善事孩子們都會支持我。」2005年起蔡羅莎正式成為集美區僑鄉經濟促進會會長,工作得到了香港全家人的大力支持,貼心的孩子們更為蔡羅莎提供車輛、司機等費用。
靠海內外人脈 為華商搭橋
2010年2月,廈門市啟動集美新城建設,蔡羅莎發揮海內外關係,為廈門組織開展招商引資和各種形式的經貿活動,通過這些活動,為海外華僑華人進軍內地牽線搭橋。其中,以杏林灣商務營運中心寫字樓為主,「招商的時候,蔡姐總是不厭其煩地帶僑商們往工地上跑,有時剛想午睡,一個電話她又風塵僕僕出門了」,僑促會的工作人員說起蔡羅莎無不豎起拇指。經過近兩年的奔波,如今已有49家企業達成訂購杏林灣寫字樓51層,面積達6萬多平方米協議,金額逾3.8億元人民幣,「這是我做得最有成就的一件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