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文:余綺平
中日兩國因海洋爭議,關係緊張。釣魚島風波還未平息,最近東海七處油田開發事件,日本再掀起新一輪炮火。在此敏感時刻,英國一名歷史學家出書分析中國的八年抗戰,解釋為甚麼中國人對日本當年的侵略行為深惡痛絕,對日本最近的挑釁步步為營。
牛津大學現代中國歷史與政治教授米特(Rana Mitter),上月出書《中國抗日八年》(China's War with Japan, 1937-1945),新書得到書評家一致讚賞,認為此書可以幫助讀者認識中國,重新評價中國對二次世界大戰所作出的貢獻。
《中》書認為,二戰期間中國頑強抗日,迫使日軍派駐百萬軍隊在中國戰場,這個數字,比起日軍挑戰英軍和美軍的總人數,還要多。中國的持久抗戰拖住了日本陸軍主力,在世界大戰中扮演重要角色。可惜,西方國家早已遺忘了這段歷史,忘記中國的八年抗戰,戰場範圍廣闊,死傷慘重,近二千萬人喪生,上億人流離失所。
作者指出,二次大戰開戰日期,各國所定定的日子不同,西歐定於一九三九年,蘇聯定於一九四一年六月納粹德軍入侵莫斯科,美國定於一九四一年十二月日本偷襲珍珠港。《中》書提醒讀者,中國的戰事最早開始。
早於一九三一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件,強佔中國東北三省,到一九三七年七月盧溝橋事變,中國全面抗日。七月底,北京和天津失陷;同年底,日軍佔據上海和當時的首都南京,蔣介石被迫遷都重慶。
作者指出,中國孤軍作戰四年,得不到國際援助。直到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始向中國運送抗戰物資;直到日本入侵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菲律賓等西方殖民地,觸怒了宗主國,中國的抗日戰爭才引起國際關注。
西方歷史學家研究二次大戰時,對中國的戰事似乎亦不感興趣,他們將焦點集中於歐洲和太平洋,以為那裡才是真正的戰場。
《中》書認為國民黨軍隊的待遇差、沒軍紀、軍備不足,促使軍人轉投日方當偽軍,而蔣介石為了阻擋日軍南下,炸開黃河南岸大壩,造成下游水災,上百萬民眾或溺斃或因饑荒而死,蔣亦因此失盡民心。
作者讚揚中國人民在饑餓和惡劣的生活環境下,堅持抗日,並在淪陷區,進行地下游擊戰,寫下可歌可泣的故事。
作者更戳穿日本謊言,指證「南京大屠殺」確有其事。他花了很大篇幅去描述屠殺慘況。
英國《觀察家報》認為《中》書的分析十分中肯。作者米特博學,資料來源豐富,取材審慎。他喜歡引用前往中國採訪的外國戰地記者報道,例如英國記者貝特蘭(James Bertram),他一九三六年抵達中國,採訪了西安事變;翌年,貝特蘭接受毛澤東的邀請訪問延安(兩人對話收入《毛澤東選集》第二卷)。
《中》是西方第一本全面分析中國抗日的歷史書。作者認為,研究歷史不能孤立地看單一事件,中國抗日戰爭在二戰中舉足輕重。二戰的結果,和戰後世界的發展,都與東亞衝突所產生出來的結果,息息相關。
作者分析,現代中國的強勢來自何方?七十五年前,中國四分五裂,民不聊生,仍頑強地與日本苦戰八年。結果,中國不單生存下來,還躍升為經濟強國。這一個過程,值得西方歷史學家去研究。
《星期日泰晤士報》書評家則認為,讀完了《中》書,讀者自然會明白到,中國人何以如此憎恨日本侵略者。
下月十五日是日本戰敗日,日本國內右翼分子勢將前往靖國神社拜祭,向鄰國作出挑釁性行為。我們亦應認識歷史,警惕世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