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中國7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按年上漲2.7%,持平於前月。 資料圖片
永豐金融集團研究部主管 涂國彬
近期內地數據,突然帶來一陣驚喜。上周公布的統計數字,貿易相關的數據有改善,已令市場為之雀躍,是不是連續多個月的往下走,終於有起色了?當然,單憑一個月的數據,說明不了甚麼。但不久之後,同一個星期公布的工業增值,亦有好表現,即使不算太好,但跟近大半年以來,是有分別的,沒有想像般差,便已是好。
當然,這一切可能只是預期太低而已,但不打緊,通脹沒有壓力,這一點重要;從生產物價指數看,沒有甚麼壓力可言,而即使消費物價指數,食品價格向上的壓力仍是存在,但總體來說,不算嚴重。總而言之,即是經濟放緩沒有再嚴重下去,而同一時間,既然通脹沒有壓力,市場上,難免多了一批人,開始憧憬政府出手放水或刺激經濟,因為反正刺激一下,只是刺激經濟,不是刺激通脹。
市場多預期 未宜一廂情願
事實上,經過多個月以來的經濟增長放緩,相信投資者已習慣了也接受了,內地新領導層的取態,是要追求增長的質素,多於單純數字上的表現。換言之,貫徹其政策目標,要放眼未來十年,自然是以促改革和調結構為主,穩增長為輔。不過,習慣和接受是一回事,市場大眾仍是一廂情願的多,每有數據出現,自然有期待,只是太多的期待不能實現,才會放棄。
明顯地,最近連番數據改善,但又不是急速改善,便製造了相當有趣的環境:經濟其實不差,但比過去增速慢,已經令人不高興;數據不必太好,反而有利刺激政策出台,這就令人開心一點。看似有點不配合,但實情就是,大家寧願這個配搭,總勝過真正強勁的經濟,因為屆時沒有政策刺激的好處,也勝過真正疲弱的經濟,因為那時候,即使有刺激經濟的方案,恐怕也不易拉動經濟重回正軌。
說到底,其實怎樣計,以如斯龐大的規模,中國經濟增長仍是很快速,但大家習慣了每有數字上的與預期偏差,便希望政府出手,以財政政策刺激之,以貨幣政策刺激之。但實際上,與長期平均數沒有太大差距之時,又不見立即有結構性的難題,何解頻頻期待出手,除了希望個別行業受惠的理由外,想不到真正合理的解釋。
就是在此際,政府三番四次傳達訊息,為了未來十年的目標,有必要改善以往高速增長帶來的負面影響,但這樣一來,大家要容許短期不再像以往的高速增長,而且有很多增長時的沙石,主要是社會民生問題,要著手改善。既然如此,大家有必要改變思維,不再執著於一時三刻,零點幾個百分點的增長放緩,以及一個半個月的幾個數據。不過,這是知易行難,市場中人習慣短視,凱恩斯早有明言:長遠而言,我們總有一死。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