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強 香港工商專聯會會長 資深時事評論員
經過30多年來兩岸三地電影界的交流、合作和整合,已經開始出現一批融合了三地電影資源的「華語大片」,充分展現了兩岸三地交流融合的優勢,其特點包括:採取包括兩岸三地在內的國際融資方式,在人才上匯集起兩岸三地演藝界頂級人才,在題材上注意選擇中華民族的歷史傳說等傳統文化,在市場上以兩岸三地為共同市場並進軍國際市場。「華語大片」促進兩岸三地交流融合的結果是三地共贏。由此來看,無論是「台獨」勢力還是香港的「去中國化」勢力,都無法阻擋兩岸三地交流融合的歷史趨勢。
內地與香港合拍電影開始於1982年的《少林寺》、《火燒圓明園》、《垂簾聽政》,其後多次出現海峽兩岸三地合拍電影的高潮。80年代香港和內地的合拍僅限於兩地,而90年代初的新一輪合拍潮開始後,台灣因素亦於這時加入,兩地合拍實際上成為了兩岸三地電影產業的互動,隨之開創了一種國際融資、香港製作、內地取景三結合的新模式。此一時期在國際各大電影節獲獎的《霸王別姬》、《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菊豆》、《臥虎藏龍》等幾乎全是內地與台、港合拍電影。
「華語大片」多方面的優勢
2003年CEPA的簽署,使兩岸三地合拍片數量明顯增加。兩岸三地文化同根同源,影視產業合作潛力巨大。「華語大片」從文化的同根同源性入手,找到了「最佳契合點」。如前段時間熱播的「華語大片」《楚漢傳奇》中,大陸演員陳道明與台灣演員何潤東分別飾演劉邦、項羽兩個主要角色。陳道明表示,兩岸演員在文化觀、表演以及理解人物的方式等方面雖各有不同,但「大體逃不出大中華文化」。
「華語大片」體現兩岸三地交流融合的優勢是多方面的。在資本方面,一般進行包括兩岸三地融資在內的國際化融資;主創以兩岸三地華人(也包括外籍華人)為主,充分發揮兩岸三地的人才資源優勢。如在導演方面,除香港的徐克、吳宇森、周星馳、成龍、張之亮、陳可辛等人,還有內地的張藝謀、陳凱歌、馮小剛等,整合了華語影壇的頂尖級人才;發行不限於兩岸三地市場,而是亞洲、美洲及其他海外市場並重;拍攝主要在內地完成,主打中華文化元素牌,並表現出中華文化、 美學精神的轉化再生,偏重寫意、詩性、視覺奇觀表達。這些影片如《投名狀》、《畫皮》、《赤壁》等,都能從《水滸傳》、《三國演義》、《聊齋誌異》中找到故事的基礎,這些大片以強烈的劇情衝突、壯觀的場面、眾多明星的參演以及觀眾熟知的歷史典故取得票房的成功。
「華語大片」的發展和轉型
21世紀以來的「華語大片」以《臥虎藏龍》為開端,雖然該片是哥倫比亞公司主要出品,但導演、演員主創均為華人,這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影片的中華性。《臥虎藏龍》在海外的成功鼓舞了兩岸三地電影人製作大片的信心,並開創了大片生產的模式。張藝謀就並不諱言《臥虎藏龍》對《英雄》的影響,於是,《英雄》、《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無極》、《夜宴》,開始出現了一個噴發期。此後的《英雄》、《十面埋伏》、《無極》、《夜宴》、《滿城盡帶黃金甲》、《赤壁》等繼續運用《臥虎藏龍》策略,講述中國古代獨特的、西方人從未見過的故事來渲染東方奇觀性。更多的「華語大片」的敘事策略往往回溯到古代去尋找敘事模式和故事原型,通過置換獲取西方觀眾的共鳴,實現東西方文化、中西方故事意象的融會。
隨著「華語大片」的發展和轉型,部分大片擺脫了純粹的古裝、武打模式,包容性越來越大,例如《集結號》、《投名狀》,甚至《建國大業》、《建黨偉業》、《風聲》、《唐山大地震》、《金陵十三釵》等,都步入業界所言的大片之列。大片界定的標準,已不再局限於古裝題材,更傾向於投入、運作等方面。
香港電影對內地電影的影響
香港地域狹小,缺乏豐富的拍攝條件,香港電影中的地理環境直到20世紀80年代除本土外還僅限於台灣、韓國、日本和其他的東南亞地區。兩岸三地交流融合的電影,突破了地域狹小的局限,內地的廣袤山川河流、森林湖泊等外景資源拓展了其地理空間,從而也營造出一種宏大的氣勢。
香港電影成功的關鍵因素是明星制,而內地過去無明星制,如當年李連杰拍《少林寺》時,每天只有一元人民幣工資。香港與內地合拍開始後,內地漸漸向片酬制發展,這是明星制最重要的標誌。內地的明星諸如鞏俐、姜文、葛優、范冰冰、周迅、陳坤等都是明星制的受益者。香港電影通過合拍的方式,帶動內地電影跨入一個新的時代,使內地電影在製作理念、明星制等方面向多元化發展,使中國電影走向國際。
振興全球華語電影的重要品牌
兩岸三地合拍片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力,同時也獲得了極佳的票房價值。以「華語大片」攻略為主的香港電影,在香港、台灣特別是內地發行大獲全勝,許多「華語大片」的單片票房超過了2億元。這些良好的內地業績不但拯救了香港電影,也刺激了香港電影。香港電影逐漸融入內地市場已經成為了不可逆轉的趨勢,特別是投資比較大的作品,這些作品已經逐漸地模糊了香港電影與內地電影之間的界線,很難再單純的說是內地電影或者香港電影。
「華語大片」在題材上選擇中華民族的歷史、傳說,加入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中國功夫等元素,並大量使用高科技手段營造視聽衝擊。此外,「華語大片」的國際化融資,整合具有票房號召力的全球華語電影精英,在本土和海外尤其是北美地區產生巨額票房等元素,令「華語大片」已經不再具有香港電影、台灣電影或者內地電影的專門地域性,目前已成為振興全球華語電影的重要品牌。
中華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一直是中華民族強大凝聚力的源泉,是維繫全體中國人的精神紐帶,是中華兒女共同的寶貴財富。從「華語大片」看兩岸三地交流融合的優勢,無論是「台獨」勢力還是香港的「去中國化」勢力,都無法阻擋兩岸三地交流融合的歷史趨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