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緬甸民主改革後,緬甸政府對中國投資頻頻發難,中國政府除了磋商,似乎並沒有切實可行的措施。儘管中緬油氣管道得以通氣、萊比塘銅礦項目9月復工,但在和緬方的談判中,中國始終是處於救火狀態,凸顯出中國在保護海外投資方面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應急預案及機制。要想中企在「走出去」過程中少走彎路,中國政府必須先行為企業打好國家形象公關的前站。
中緬三大千億項目中,唯有密松電站項目仍處於懸而未決的狀態,這是由密松電站牽扯著民族衝突、地方武裝交織的複雜性決定,但與緬甸民眾長期對中國的不信任有很大關係,因此在涉及伊洛瓦底江下游數萬百姓安全的密松大壩建設中,緬甸民眾慣性的選擇了不信任中國政府和中國企業。
出口偽劣商品 損害中國形象
這種不信任緣何而來?在與緬甸民眾和華僑的交流中,記者發現中國整體國家形象和口碑在緬甸並不怎麼好。在緬甸民眾眼中中國製造是假冒偽劣商品的代名詞,這與緬甸軍政府期間中國向緬甸出口大量劣質商品有很大關係。曾經仰光街頭跑的都是中國生產的汽車,但因為售後保障不好,很多汽車配件壞了都無法更換,汽車成了擺設。
在對緬甸的投資中,日本、美國政府的做法值得中國借鑒。美國總統奧巴馬、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訪問緬甸前可謂是「人未到、聲已到」,發動本國及緬甸當地媒體造勢,援助項目、援助金額紛紛透過媒體放風。訪問緬甸期間,國家領導人更是在公開場合大力宣揚給予了緬甸多少援助。儘管後來政策落實遠沒有當初喊得響亮,不少援助還是帶有特定條件的忽悠,但是已在緬甸民眾眼中獲得不少形象分。
國際形象公關 既會做又要說
反觀中國對緬甸的援助,始終處於「只做不說」階段,中國企業在緬甸投資期間沒少為緬甸民眾修路、建醫院、建學校,但是緬甸民眾似乎並不領中國的情。在推銷自己方面,中國人也顯得極為含蓄。不久前中國向緬甸捐贈了一批板房,中國駐緬甸大使館想借鑒歐美國家做法,提出可否在板房上印上「中國捐贈」,可是板房生產廠商卻直接回覆說「沒法加」。
此外,在對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的保護上,中國政府也顯經驗不足。中企「出海」猶如走鋼絲,中電投密松電站這一案例只是冰山一角。隨著中國海外投資的加重,中國政府對中企「走出去」的補貼更應該放到企業遇到風險和困難的時候,這樣政府的補貼猶如「擔架」一般救命,可以讓企業暫時休養,幫助企業挺過難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