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作者:馬克.塞雷納
譯者:吳敏嫻
出版:上海譯文出版社
在一段旅途中,人人都有各自的索求。有人留戀風景、有人熱衷美食,有人則只是追求「在路上」的感覺。但在孤獨星球最佳創意博主馬克.塞雷納看來,衡量一段旅行是否有質量,取決於一路上遇到了多少「有趣」的人。塞雷納環遊世界,搜羅「有趣」的人,精挑細選「25強」,讓他們在《二十五歲的世界》中,娓娓道來自己的故事。
1983年出生於西班牙的馬克.塞雷納,曾做過多種類型的記者,任職過加泰隆尼亞電台、西班牙國家電視台、加泰隆尼亞報等媒體。25歲那年,他決定放下一切,到世界各地旅行。他想了解其他國家年輕人的生活,希望透過當地年輕人的觀點,來看這個世界的現在與未來。因此,他撰寫了來自25個國家、25個年輕人的故事,並把這趟旅程記載在他的個人博客上,他的博客還因此被孤獨星球全球評審團評選為年度最佳創意博客。
馬克新書《二十五歲的世界》中文版日前在內地上市,這名西班牙80後也來到上海做客讀書會,與讀者分享他25歲的旅程,講述世界各地的青春故事。馬克表示,他一開始並不清楚自己會去哪些國家,與怎樣的25個年輕人共處。「我不是說一定要去找到甚麼人,」馬克說,「通常每到一個國家,我會先感受一下這個國家特有的氣息,然後買一份當地的報紙,體會風土人情,再來決定人選,跟著感覺走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至於為何將目標鎖定於25歲,馬克解釋說,在25歲的時候,很多事好像懂了,但又好像沒懂,或許對未來想要的有個大概認識,卻依然走在路上,很多事情在急速變化中,所以這是非常有力、非常具有存在感的年齡。最終選定的年輕人裡,有富國的窮人和窮國的富人、有文化的和沒文化的、狡猾的平民、城市的精英、男孩、女孩、成家的或單身的、立志改變世界的、循規蹈矩的、榜樣或反例……在馬克看來,這才是全球青年的真實寫照。
在南非,馬克近距離與黑人DJ聊天才發現,聲稱解除了種族隔離的南非依然充滿了各種隔膜與界限。當他第一次來到約翰內斯堡的貧民窟,一個黑人小孩甚至驚恐地哭了起來,而得到的解釋是,這裡從未有白人出現。在被通貨膨脹折磨得奄奄一息的津巴布韋,所有的商店空空如也,唯一只有取款機前排了長長的隊伍,因為人們知道,今天若取不出一麻袋錢去買麵包,明天可能就需要兩麻袋。正是這樣的環境下,馬克遇到了一名美國留學回來的女詩人,在詩人的朋友們紛紛用各種手段逃離祖國時,這個年輕的女孩選擇留了下來,並堅持做一名詩人。女孩說,她希望用詩歌喚醒自己的族人。
從貧瘠的非洲前往高度消費主義的日本,馬克遇到一名年輕的和尚。和尚虔誠但不古板,他一樣會用iPod,聽搖滾樂,但修行得極度認真。在柬埔寨,他發現了整個吳哥窟修復工程中唯一一名本國女孩,她沒有去讀大學熱門的市場營銷等專業,而是選擇了考古。在泰國,一名女拳手為了生存而搏擊,而在越南胡志明市年輕的服裝設計師已經開始經營自己的服裝品牌。當新西蘭的毛利人依然努力宣傳他們的傳統文化時,印度的一名男同性戀者打破歧視,冒著坐牢的危險走入了婚姻的殿堂。
「我來衡量這個旅程是否有質量,不虛此行的一個標準,並不是說我行了多少公里,我是環繞了地球還是去了多少個大洲,而是在旅途中邂逅了多少有趣的人,」馬克說,「在旅行的時候一定要張開雙眼,帶著開放的心態,敏感、敏銳地感知周圍的一切,否則就不叫一次旅行。」
在外人看來,25歲時環球旅行,是件很酷的事情,但馬克卻奉勸,並非人人都適用於此道,「我把這次環球旅行比作25個蛋糕,對於職業吃手來講,吃掉25個蛋糕不算甚麼,但對另外一些人而言,吃了就可能會鬧肚子,所以這些都是因人而異的事情。」他表示,是否要拋下一切去環球旅行,取決於每一個人,「你覺得甚麼是最重要的?如果工作對你重要的話,你就應該專注於工作;甚麼在你生活中排第一位,你就勇敢去做。」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章蘿蘭 圖:本報上海傳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