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海巖
A股IPO重啟遙遙無期,內地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不得不轉戰香港融資,以解補充資本的燃眉之急,外界預計今年第四季度可能再掀起內銀赴港上市潮。而內銀不惜以高成本、低估值為代價,火速在港上市,究其原因,一是為了向新的監管標準靠攏,二是依靠信貸擴張的盈利模式消耗太大,需要新鮮血液來補充。
實際上,自今年元旦起新的《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巴塞爾協議3)正式實施後,內地資本金補充的壓力就凸顯出來。監管部門要求,系統重要性銀行和非系統重要性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分別為11.5%和10.5%,達標時間分別為2015年和2018年。央行調查統計司司長盛松成曾做過一個簡單測算,按照今年新增9萬億元(人民幣,下同)貸款的規模,再比上12%的資本充足率,僅僅這一項就需要銀行增加1萬億元的資本金。當然這些錢並不會全部從市場籌集,但仍能看出銀行融資的巨大壓力。
按照新的資本管理辦法,內地銀行資本充足率均有所下降,中小型銀行尤受衝擊,其中民生銀行下降1.8個百分點首當其衝,平安、光大、華夏銀行的降幅亦在1個百分點左右。
補充資本難 中小行壓力更大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指出,內地商業銀行傳統的內源性、外源性資本補充存在著較大的困難,而風險加權資產的增長仍會保持一個不低的速度,若不考慮融資渠道的拓展,很難保證2014年及以後國內商業銀行能繼續保有當前較為充足的資本水平。
另外,從經營模式看,長久以來,國內銀行信貸擴張—再融資—再擴張的發展軌跡一直沒有發生大的變化,甚至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這三步走的節奏變得更快。對於患有嚴重的「資金飢渴症」內銀來說,盡快完成融資可謂上上策。
而在內地,IPO遲遲不開閘,銀行被擋在資本市場門外已長達六年之久,據公開資料顯示,目前在A股上市排隊的銀行有14家,杭州銀行、東莞銀行等已處於落實反饋意見中,徽商銀行和上海銀行、江蘇銀行等則處於初審狀態。
A股IPO開閘無期 紛轉港集資
A股IPO開閘遙遙無期,且監管部門對城商行IPO審核標準意見不一,另一些銀行不得不另謀出路,重慶銀行近期轉為終止審查狀態,大連銀行則正式終止審查,徹底結束A股上市計劃。
對於希望在H股上市的內銀來說,最關鍵的一步是獲得證監會批文,然後才能向香港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表及包括審計報告在內的諸多文件。這些銀行赴港上市,首當其衝要承受高成本壓力,審計、披露等費用相對高昂,而受制於缺少新的商業模式,這些銀行的估值壓力也會比較大,融資額遠低於內地,再融資難度也較大。不過從短期看,業內認為,現在到第四季度或是內銀赴港上市的好時機。資料顯示,截至10月8日,8家兩地上市的銀行股中,有6家出現了H股較A股溢價的情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