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 本報北京傳真
「民之眾寡為國之強弱」。中國自古就推崇人口增殖,泱泱華夏曾依托旺盛的勞動力,造就了舉世聞名的中華文明。而今,中國卻面對日益增多的「空巢老人」、「失獨老人」等人口老齡化現象,人口問題成為經濟社會轉型時期中國面臨的重要結構問題。越來越多的中國學者、專家將目光聚焦現行生育政策,並通過政協提案、學術呼籲等多種渠道發聲,力求及早實現中國生育政策與時俱進改革調整,確保中國經濟平穩快速發展。 ■香港文匯報•人民政協專刊記者 馬曉芳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中國大陸人口為13.4億,比《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中2010年人口控制目標(也是約束性指標)的13.6億少了2000萬;與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總人數相比,10年共增加了7390萬人,年均增長率為0.57%,增速僅相當於1990至2000年間年平均增長率的一半。不久前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組織的「中國生育政策改革主題沙龍」上,眾多專家學者紛紛指出:中國人口生育政策已經到了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
從鼓勵生育到計劃生育
1949年9月21日,毛澤東在政治協商第一屆會議上說:「我們極好條件是有四萬萬七千五百萬人口和九百五十九萬七千平方公里的國土。」
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中國政府總體採取支持人口增長的政策,鼓勵生育。到「文革」期間,中國政府開始意識到迅速增長的人口帶來的巨大壓力,1970年周恩來在全國計劃工作會議上說:「現在人口多,70年代人口要注意計劃生育。」 1975年2月,毛澤東在國家計委《關於1975年國民經濟計劃的報告》上作了「人口非控制不行」的批示。
1978年5月19日,鄧小平會見美國合眾國際社訪華代表團。在回答中共是否採取措施限制人口增長問題時,鄧小平指出,這些年中國政府一直在採取措施,節制生育,力求每年的人口增長速度慢一些,但總還要增長。人多有人多的好處,但人多也有人多的麻煩。
1979年,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提出「鼓勵一對夫婦只生育一個孩子」。1980年全國人大通過《計劃生育法》。同年9月,中共中央發出《中共中央關於控制我國人口增長問題致全體共產黨員、共青團員的公開信》,提倡「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並公開承諾:到三十年(2010年)以後,目前特別緊張的人口增長問題就可以緩和,也就可以採取不同的人口政策了。
「晚稀少」政策的歷史局限性
從1971年起,中國開始推行人口計劃生育,提出「晚稀少」政策(「晚」指男25周歲、女23周歲才結婚;「稀」指拉長生育間隔,兩胎要間隔4年左右;「少」指只生兩個孩子)。到1980年,中國政府開始進一步推行「一胎化」政策。這一系列政策非常有效控制了人口增長。
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林毅夫指出,人口生育率的急劇下降使中國在剛邁入中等收入國家的最低門檻時即出現了「人口老齡化」現象,人口老齡化過早來臨。2000年,中國年齡超過65歲的人口已達7%,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隨著生育率的進一步下降和預期壽命的延長,老齡化現象會越來越嚴重。
「人口老齡化」將對社會經濟產生許多影響,如社會養老保險、依賴人口比例上升、負人口紅利等問題。多數其他國家的「人口老齡化」是在高收入階段才出現,可用來解決老齡化問題的資源較多,而中國則在剛邁入中等收入國家門檻時就面臨這個問題,其社會經濟影響可能會更突出。
生育政策亟待與時俱進調整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指出,一般公共政策周期是7至8年,且都會適應性地調整。計劃生育政策實行多年來,中國人力資源、人口構成已發生巨大變化。當時提出政策時,中國15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4年,到2010年已達到9年以上,翻了一倍多,這是在30年前制定政策時不能想到的。
胡鞍鋼表示,公共政策也需要與時俱進,適當進行調整。他指出:第一代人口政策為「一對夫婦生育一個孩子」,第二代人口政策應為「一對夫婦生育兩個孩子」,其目標是防止人口嚴重老化和少子化。
中國人民大學前校長紀寶成連續數年呼籲重新設計並逐步調整我國現行人口政策。他指出「獨生政策」只是根據當時國情提出的一項迫不得已的政策,絕不是理想政策。只要條件成熟,就要改革,把「獨生政策」的負面影響去掉,並提出「提倡生一個,允許生兩個,不准生三個」的改革主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