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蝶
最近在街上、車站或報章雜誌都看到「東歐芳華」的多個節目的廣告。「東歐芳華」是康文署自二零零五年開始主辦的「世界文化藝術節」系列的其中一個藝術節。藝術節每兩年一度,今年是以東歐的表演藝術為主題,包括芭蕾舞劇、戲劇、音樂等演出,還有展覽、工作坊、講座等。
我也被這個藝術節吸引,很多節目都想看看。可惜近來非常忙碌,只容許自己看一個演出。本來我想看《凡尼亞舅舅》,因為它是俄國戲劇大師契訶夫的四大名劇之一,而且口碑甚佳。不過,由於我只限自己看一個演出,想着我曾經在十二年前看過由俄國導演專程來港導演的香港版本,對它也有一點認識。再看宣傳片段,與港版的演繹形式相距不太遠。因此,我只好放棄了它,選擇另一個我同樣慕名已久,卻從未看過的《疊配文》。
我想看《疊配文》是因為它是由捷克共和國的首任總統瓦茨拉夫.哈維爾創作。當然,他的作品並非在他當上總統之後才撰寫,而是早於一九六五年寫成,比「布拉格之春」還要早。他是捷克「天鵝絨革命」的重要領導人,故最後被推舉為捷克斯洛伐克聯邦總統,更在九三年成為捷克共和國首任民選總統。由於當時的政治氣候不容許劇作家藉作品抨擊政府,因此他的劇本都用上大量隱喻,將劇本包裝成荒誕劇來瞞天過海,藉此獲批演出。
《疊》劇原名The Memorandum,中英劇團在八十年代也曾上演,譯名就叫《備忘錄》。這也是吸引我看《疊》劇的原因,因為我沒有看過《備》劇,而看過的朋友告訴我那個製作雖然以質樸劇場形式上演,卻能營造出在當時極權主義下生活的東歐人民的恐懼,而李鎮洲所演繹的局長亦演得如常的好,所以令我很想看《疊》劇。
據說《疊》劇在開演前兩星期門票已售罄。不過,若他日此劇有機會重演的話,或許可以嘗試由基調開始再作另一種演繹。因為現時看到的比較像是辦公室的政治鬥爭而非到政治的層面。況且即使創作人不選擇直面批評捷克當年的極權政治,而改以鬧劇或荒誕劇包裝,它亦未臻笑中有淚或令人感到政治的荒誕之境,其中有些場面亦因較為沉悶而削弱令觀眾產生恐懼之感。所以,我覺得是次演出是劇團對此劇探索的起步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