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柑子。網上圖片
青絲
曾在電視上看到桔園掛滿果子的畫面,果樹依山傍水,b翠成行,有黃紅色的柑子星星點點掩綴樹上,自相映發,實為田園秋光中的勝景。因了這份莫名的好感,每到柑子上市,我總是很樂意買上一些,隨手剝食,藉此感受山林樂事,農圃家風。
橘生淮北則為枳,柑亦橘之屬,是很講究產地的水果,尤以土沙石地最宜種植,所產果實汁多甜美。三國時期,丹陽太守李衡因妻子不善治家,擔心兒女日後會衣食無荂A遂暗遣手下十人於武陵龍陽洲上建房宅,種柑樹千株。他將至臨死,才把此事告知兒女,後家道果然殷足。而這種灌園種柑治產,以營其利的做法,至今仍在許多地方留存。我的祖籍湖南鄉下,鄉民們就常在屋前園後的坡地上種植幾株柑子樹,數年後長成,每株能年產千斤,可抵一年的油鹽之費。
柑子在唐代就是貢品,朝廷曾在廣東羅浮設御柑園,所產果實全部用於進獻宮廷。宋代上元夜宮中侍宴,貴戚還會將品質上佳的黃柑分贈友人,稱為「傳柑」。蘇軾有詩詠其事曰:「侍史傳柑玉座傍,人間草木盡天漿;寄與維摩三十顆,不知薝卜是餘香。」把柑子比作是佛經中記載的一種色黃香濃的花,以盛讚其汁多味醇、甘爽適口。柑子還是唐宋士人遊春的常具酒食。唐代馮贄的《雲仙雜記》:「戴顒春攜雙柑斗酒,人問何之,曰:聽黃鸝聲,此俗耳針砭,詩腸鼓吹,汝知之乎?」攜兩隻蜜柑一斗酒到郊外遊春,與人聯句論文,是一件時與情會的風雅樂事。
早在宋代,東南一帶出產的柑子就被販運到了海外。宋代史學名著《三朝北盟會編》載,靖康之難後,宋高宗率軍民在台州章安鎮抗擊金軍,元夕日,從海面忽然漂來兩艘被風吹散的販柑船,宋高宗由此憶起「傳柑」舊事,遂將兩船柑子都買了下來,分賜給眾禁衛兵,並令眾人剝食時勿損柑皮,以之作碗,每隻裡面盛少許油,點作桔燈,然後隨退潮的海水放入海中。是夜風平浪靜,水波不動,附近的居民都登到海邊的山上,觀看漂浮於海面上的數萬隻桔燈,情景蔚為壯觀。經此特殊方式慶節,原本惶恐不安的民心也得到了稍許安撫。
買柑子不能光看漂亮的外表,而以皮皺紋粗,近蒂部位凸起者為良,皮鬆易剝且汁多甜美,肉厚無滓。然其富含果酸,也不可多食。昔日我鄰家有一小兒,口中含了一片柑子不覺睡去,至醒來,一口乳牙盡皆被酸落。柑子除了果瓤可食,皮亦可作為蜜餞,如加上梅子一同製成的陳皮梅,醇香酸甜,味殊有致。而以柑皮的汁液加上牙買加甜酒調配成的柑香酒,更是開胃酒中的名品,飯前淺飲一杯,心情也會隨茖漕ヰ鰶嬰滫滌s漿,變得愉悅柔和。當然,最有名的是用柑子皮製作橘紅,也就是陳皮,為中國的傳統藥材和食材,有釋痰止咳,消除腸胃中的惡氣,化解宿醉的功效,且可在烹飪中用以增香添味,尤以廣東所產為貴。
最有趣的是,古人認為剝食柑子的方式也有講究,若是剝得不對,柑子皮不但難具完整的形態,也會失去其價值。清人屈大均的《廣東新語》曰:「其皮宜陽擘,不宜陰擘。陽擘者自上而下,下者蒂也,陰擘自下而上,則性太寒,不宜入藥。」強調剝柑子,須從臍部下手,而不能從蒂部往上剝,如若不然,柑子皮就失去了原有的辛溫之性,轉而變得性寒,就不宜再入藥了。這種說法,亦可發之一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