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13年12月13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教育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產業多年未定位 周邊挖走學者


放大圖片

彭永豪認為,香港經濟結構令願意讀工程的學生變得更少,人才質素下降,業界前景變差,最終只會惡性循環。歐陽文倩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歐陽文倩)環顧香港周邊地區,很多都着眼於科研發展,澳門對橫琴區的投入、內地「千人計劃」的優厚待遇、新加坡落足本錢的科研資金,都紛紛向高水平的香港學者招手。香港學者協會內務副主席、城大生物學講座教授譚鳳儀指出,香港教授其實很「傻氣」,只要可以做到想做的研究,他們即可「死心塌地」。但面對政府多年來都未能為本地研發產業定位,她慨嘆道,政府應反思在港培養科研人才的意義何在。

「科技報國」已成過去

時代變遷及對比,都令譚鳳儀感到唏噓。以往香港科研環境優越,但現在被鄰近地區比下去,除了國際化及制度成熟,硬件、資金等各方面已比不上內地。以往學者在本地院校做研究無憂無慮,大學校長還會「游說」他們一定要簽終身約;現在則要到處找研究資金,好讓合約延續。數十年前的學生寄望「科技報國」,頂尖學生會埋首科研推進社會,現在頂尖學生都不投身科學界了。在科學界的學生也會反過來嘲笑教授︰「我們有另類生活。」

回流發展越來越少

多少個地方都拿出優厚條件向本地學者招手,好幾個大名鼎鼎的學者都離開了,但多數人還是留下。譚鳳儀笑言︰「香港學者實際之餘也有些『傻氣』,只要可以在這裡做想做的研究,他們都不會輕易離開。只是願意回港發展的人,越來越少了。」

「香港就是沒有工業配合」,已爭取多年,希望政府發展科研產業的譚鳳儀無奈地表示。談到香港科研發展,譚鳳儀多次以「悲觀」二字概括,「你看數碼港成為了房地產項目,社會甚至有人懷疑香港應否做科研」,「全球像香港這樣欠缺工業的地方,真的是絕無僅有嗎﹖難道香港負擔得起像紐約般只做金融,讓貧富差距繼續擴大的後果嗎?」

倡大減博士生人數

因為欠缺工業,令香港培養出來的博士生「無用武之地」,造成研究院內非本地生遠多於本地生的情況。譚鳳儀指︰「教育要為社會服務,如果政府真的無意發展研發產業,我認為應大幅削減博士生人數。因為香港不需要這麼多博士生,難道政府就想看到博士生之後只可到中學教書,又或者做推銷員嗎?如果政府有意發展,就要真正推出政策扶持,而非只是口頭上說。」

相關新聞
讀理工科乞食到老? 尖子赴星展所長 (圖)
產業多年未定位 周邊挖走學者 (圖)
創新欠氛圍 只關心老闆隻馬
吳克儉料「一人一學位」達標 (圖)
校園放大鏡:新會商會中學 嘉年華倡「綠活」 (圖)
真鐸已交「師打童」改善計劃
走進世界名校:細味政治氣氛 感受華盛頓魔力
虛擬金錢:「海嘯」留餘弊 瘋搶比特幣 (圖)
概念圖:比特幣 (圖)
英文應試攻略:懂得推敲 善用常識 (圖)
銀幕有話兒:「任何地方都充滿愛」 (圖)
想紅透半邊天 要音樂更要性格 (圖)
古文件解惑:《孫子兵法》選讀-知彼知己 百戰不殆
淺談英語: 學英語文法 忌死記硬背
校園藝墟 (圖)
科學去污減廢系列之固體廢物篇 (圖)
施煉金術 點淤成廈 (圖)
集思廣益:跨學科「腦震盪」 誕新概念
棄廢變寶:「都市採礦」潛力大 能源產業料適用 (圖)
天然除害:西瓜皮吸重金屬勝活性炭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教育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0年兩會 
2019全國兩會 
「逃犯條例」修訂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 
建國70周年 
施政報告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基本法30周年 
四十不惑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日 
科創潮流音樂嘉年華 
拘捕黎智英 
香港教育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