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研發嫦娥三號月球探測器上搭載的「相機指向機構系統」的理大容啟亮教授及其團隊,載譽抵港後舉行記者會。 香港文匯報記者馮晉研 攝
容啟亮:最怕仆倒翻側 續研採壤機獻力祖國航天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馮晉研)「嫦娥三號」與「玉兔號」月球車日前進行歷史性首次互拍,有份為「嫦娥」研發「相機指向機構系統」的理工大學工業系統及工程學系教授容啟亮,獲邀到北京的測控中心見證這重要一刻。由於無法保證「嫦娥」登月踏足的泥土是否夠堅實,當時全場緊張得鴉雀無聲,擔心它會翻側,幸好最後不辱使命。容啟亮笑言,上述「指向系統」曾被內地專家指「古怪」,但終通通過重重測試獲國家採用,他深感高興,未來他將繼續與團隊研發採集月壤及封裝的設備,為中國航天事業出力。
與理大團隊 分享工作成果
隨着中國研製的首部月球車「玉兔號」成功與「嫦娥三號」分離,展開探索月球表面的任務兼進行互拍,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專家合力研發的「相機指向機構系統」」(指向系統)的容啟亮,昨日與其研究團隊在理大分享工作成果。
見證軟着陸 緊張後腳下沉
容啟亮憶述,在「落月」過程中,「嫦娥」降落距離月面100米的範圍,全憑智能系統分辨月球表面的細石和坑洞。由於月球環境不受控,軟着陸存在變數,「測控中心一直看着嫦娥降落,最後關鍵的12分鐘(自控環節),全場鴉雀無聲,連空調都關掉」。
容啟亮續指,雖然三維圖像顯示,今次着陸點平坦,但由於無法保證泥土有否出現鬆散情況,當時「嫦娥」降落時「後腳」有下沉情況,幸未超過上限的15度,否則隨時會倒地不起,「雖然做好計算工作,但畢竟要第一次就成功,心情好緊張」。
此外,月球情況惡劣,高低溫差巨大,使用在指向系統的潤滑劑要謹慎選擇,否則不能夠發揮作用。在得悉嫦娥成功着陸後,「指向系統」正常運作,容啓亮亦放下了心頭大石,「沒想過這樣順利」。
系統無學外國 成品更勝外國
研發成功的背後,原來理大研究團隊當初自行設計的「指向系統」曾被內地專家質疑。容啟亮指,內地專家指系統形狀和設計「古怪」和「新穎」,但後來系統成功通過震動、高低溫、電擊和離子散射等測試,終於國家採用,也是對理大研究人員的認同。
容啟亮解釋,「指向系統」形狀和設計沒有參照外國,但成品卻比外國的優勝。他舉例,外國的設計電線是繞着儀器外面走,難保其歪曲或者受溫差影響而裂開;相反,理大的設計是電線往儀器裡面走,可靠性相對高。
容啟亮及其團隊未來會繼續與內地專家合作研發「表取採樣執行裝置原理樣機」,用作採集月壤及封裝帶回地球。他指,月球環境溫差極大,面向太陽處溫度高達攝氏100度以上;另一面則低於零下,採樣儀器需在不同溫度下工作,絕對是一大挑戰。
採「新鮮月石」 料檢測更細緻
另外,美國登月採得的「月球石」,雖由氮氣儲存,但相信經年時間,石頭內揮發出來的微量氣體,已出現了變化,甚或消失;未來中國將進行國家航天史上首個採集月壤的任務,屆時會有「新鮮的月球石」,再加上分析技術的改進,相信可做到更細緻的檢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