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胡紹燊參與研發「人工青口」,有助提升檢測海洋污染技術。莫雪芝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馮晉研)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主任兼講座教授胡紹燊參與研發的「人工青口」,由化學物質製成,具有如真實青口般吸咐金屬的能力,有助提升檢測海洋污染技術。「人工青口」能一次過檢測6種金屬及海洋持續變化,較過去採集水樣本只局限於某時某地檢測1種金屬方便得多,價錢更大減九成──25港元一次。據了解,目前20個國家及地區使用「人工青口」,港大更開設為期2個月的課程,培訓外地學者及政府部門人員。
港大開課教監控技術
由胡紹燊領導的海洋環境研究及創新科技中心,獲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委任及聯合國支持,帶領為期2個月的課程,培訓外地學者及政府部門人員,學習環境污染物分析及監控,包括使用「人工青口」裝置等技術。胡紹燊表示,課程講解追蹤金屬和有機物分析與監控技術和發展,並透過訓練員轉移知識和技術,至亞洲、非洲等國家及地區。
一次過測6金屬變化
「人工青口」應用,是培訓課程重要一環。胡紹燊介紹指,「人工青口」是監控金屬的裝置。每次於同一個海域使用5個「人工青口」,1個月後,待化學反應穩定後,即可一次過檢測6種金屬,包括鎘、鉻、銅、鉛、鋅和汞,並能反映金屬周遭環境平均濃度。
20國家地區採用
胡紹燊續稱,以真實「貽貝類」生物測量重金屬,除了受溫度、水深等物理因素影響外,不同品種青口吸收的金屬類型不一。即使屬同類青口,年齡、大小、脂肪、繁殖階段等生理特徵不同,對金屬含量構成重要影響,難以準確監測。「人工青口」有助解決上述問題,不但適用於任何水域,而且可監測某時段金屬含量變化,較一般採集水樣本只能反映當時情況,更有利監測和分析海水污染情況。目前,全球20個國家及地區已應用「人工青口」,包括內地、香港、澳洲、英國、東非、印度、美國、巴西等。
製作僅數分鐘 高效價廉
實驗室人員在記者會上即場示範製作「人工青口」,把呈啫喱狀、具吸附能力的化學物質Chelex-100放進透明小樽,並做好防漏措施,即成為「人工青口」,過程只需數分鐘。
由聯合國支持、來自泰國布拉帕大學的水產科學部助理教授Barnette Praparisi參與計劃。她指泰國政府雖然有監察海水計劃,但缺乏裝備和新技術,令監察工作相對困難。以往依靠採集水樣本監控海產污染情況,每次需3天採樣和分析,但若使用「人工青口」,即可省時、省成本,回國後會向政府推廣。
由IAEA委派參與課程、來自迦納政府部門的Paul Osei-Fosu表示,一個「人工青口」成本約為5港元,每次檢測約25元,較採集水樣本成本每次約50美元100美元(相等於390港元至780港元),便宜超過九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