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3年12月23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教育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通識把脈:資料回應題─須引文據 運用概念


 2013年通識教育科練習卷的卷一題3a,要求考生就表1及表2所示參與活動的模式,指出及解釋兩個可能會對香港青年人的個人成長帶來的影響。答題前,考生應先仔細了解表1及表2的重點和特徵,然後勾畫一些重要項目及數據,最後將有關參與活動的模式連繫至對青年人的個人成長的影響。

卷一為資料回應題。答題時,考生記緊援引表1及表2的資料和數據;同時,盡量將一些例子及所學的概念運用於答案中。值得一提的是,問題只要求考生指出及解釋兩個影響,如回答逾兩個影響,閱卷員只會評改首兩個答案。建議作答方式如下:

我認為表1及表2所示參與活動的模式,可能會對香港青年人的個人成長帶來兩個影響,現解釋如下:

演繹數字 分析影響

首先,表1顯示了青年人最常參與的閒暇活動,當中有65%受訪者選擇瀏覽網頁,其次是看電視,有38.3%受訪者選擇。此外,家居影音娛樂(如聽音樂、看電影)亦有27.9%受訪者選擇。較少香港青年人選擇參加興趣班,只有5.4%,而參與義務工作亦只有5%。由此可見,青年人多進行一些個人的活動,如瀏覽網頁、觀看電視等。這些活動不需要透過與人相處來進行,令青年人長期獨自活動,不懂與人相處,對青年人的群體發展帶來負面影響。正處於青春期的青少年,朋輩關係十分重要,群體是最重要一環,青少年能通過朋輩群體得到認同,但若青少年長期獨自進行活動,缺乏與朋輩相處和認同,最終令他們難以建構清晰的自我概念和自尊,亦難以融入不同群體。長期下去,更會影響其人際溝通技巧,嚴重破壞人際關係。

其次,表2則反映青少年的社會參與不足。資料中,香港青年人表示從不及甚少參與公益活動(如義工服務、籌款、捐錢、捐血等)分別佔22.5%及37.8%,只有6.7%表示經常參與公益活動。而表示從不及甚少參加社會參與活動(如論壇、公眾集會及遊行等)分別高達58%及27.2%,只有2.6%表示經常參加社會參與活動。由此可見,大部分青少年對社會缺乏歸屬感,故對社會公義或對有需要人士的關注可能性不大。青少年參與公益活動或社會參與活動有助培養他們的利他主義,當他們缺乏參與這些活動便會引致他們在個人成長過程中,不懂體諒別人,亦不會站在別人角度或立場去看待每件事,缺乏同理心,導致較易出現一些偏激或偏差行為。

希望以上答題指引可幫助考生解決疑難吧!■陳家裕 天主教伍華中學通識教育科教師

逢星期一見報

相關新聞
貧童蝸居學習苦 書桌難求焗坐歪 (圖)
城大資訊保安膺全球最佳系統 (圖)
補習後課外活動 6%學童壓力「爆燈」 (圖)
影片析數趣 資優學苑生奪金 (圖)
浸大下月邀學者談鑑賞藝術
家庭綠洲:「壞」孩子怕受傷 家人更應送暖
好書說不完:《你若安好 便是晴天》--白落梅筆尖下的林徽因 (圖)
中華書局 (圖)
徵稿啟事
一周時事聚焦:今日香港:申綜援7年限判違憲 (圖)
一周時事聚焦:公共衛生:鎘米竄港 (圖)
一周時事聚焦:全球化:美監控劣行被禁制 (圖)
一周時事聚焦:現代中國:中小城放寬落戶 (圖)
一周時事聚焦:能源科技與環境:電子垃圾禍窮邦 (圖)
一周時事聚焦: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後生「性」危 (圖)
通識把脈:資料回應題─須引文據 運用概念
求同存異:中美風雲變幻 兩岸波瀾起伏 (圖)
概念圖:兩岸關係 中美關係 (圖)
小資料: 科教系列之三: 興國
癡呆源頭「緝兇」 有望保住回憶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教育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