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自1987年加入教育界,先後在中小學任教,也曾在官校、津校、私校、直資學校工作,多年來曾擔任不同崗位,包括中層主任、副校長,至2000年出任校長至今,不覺間已十多年了,年前也曾寫了一本名為《校長手記》的小書,寫寫自己對教育和管理的一些觀點。
當校長是一個難得的機會,畢竟老師眾多,能有幸當上領導的崗位更要努力不懈,盡力而為,希望老師和學生有更理想的教學和學習的環境;教育是一份神聖的工作,影響無數學子和家庭,也影響社會甚至國家的發展,任重道遠,所以做校長是充滿意義及挑戰的。
要求漸高 身兼數職
其實世界各地對校長的要求也不斷提高。從前,香港的校長主要擔任行政工作,只需按教育署的要求辦事,工作較簡單直接,所以獲聘後的新入職校長只需參加為期9天的「行政課程」便可,無須太多培訓。但時移世易,隨着校本管理的世界大趨勢,教育局將權力下放學校,校長的領導和管理工作日漸繁重,要求也越來越多。除了策略領導,還需課程領導、教學領導、道德領導......還有對外關係,校長漸漸變成「超人」。
由2004年起,教育局要求所有出任校長的人士必先獲得有關資格,俗稱「持證上崗」,有意當校長者需參加有系統的訓練,包括「上課程、做測試、交習作」等,整個過程為期接近一年。可是在後現代社會(Post-modern society),社會越趨複雜,價值多元,矛盾不絕;新任校長亦需更多支援和適應。故此,教育局亦為新入職校長提供兩年在職培訓,繼續要「上課程、聽講座、去交流、多觀摩」等。今年,筆者亦擔任新任校長的導師(mentor)和4位新任校長有定期會面,分享心得,互相鼓勵。筆者認為,這亦是訓練校長的有效方法。
「校長學」成新學問
因為校長要應對的事情和面對的挑戰與日俱增,「校長學」已成為一門新興的學問。校長學主要結合哲學、心理學、行政學、政治學及社會學幾個領域的知識系統,形成自己的架構。
台灣的教育界非常重視校長的領導力,他們的中小學校長協會主辦了五屆兩岸三地的校長學研討會,每年都有特定主題,讓三地的教育學者和前線校長分享。他們辦這個研討會是有聲有色的。今年的主題是「Instructional Leadership(教學領導)」,筆者也是講者之一,獲益良多。
台灣有不少學者已專注研究校長學,如林明地教授、鄭崇趁教授及林新發教授等,而且台灣已有不少校長獲博士學位,有「校長博士化」的趨勢。台灣校長界的專業發展,自強不息,很值得我們學習。希望透過這個專欄和讀者分享與校長有關的所見所聞。■陳家偉校長
作者簡介:哲學博士,天才教育協會會長,優才書院校長,香港公開大學兼任講師,對資優教育、品德教育及學校管理尤感興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