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芳
往越南旅遊,由南到北走了一趟,南部的胡志明市(舊名西貢),是傳統熱門旅遊城市,景點區的餐廳、商店、攤檔,都以英文溝通,雖不乏中國旅遊團,但仍未有很大的中國效應。
去到越南中部的峴港市,餐廳侍應越南小子和小姑娘「蟻摟蜜糖」般站在我身邊,以不太流利的普通話跟我溝通,竟膽粗粗跟我講《三國演義》,還豎起大拇指讚「劉備」「關羽」,再問之下,得知他是追看中國的電視劇《三國演義》。他說,越南的劇集不好看,中國的電視劇令他着了迷,從此對中國文化產生濃厚興趣,所以對來自中國的客人特別熱情,臨別時越南小姑娘,還跟我擁抱了一下。
因為越盾一般以「萬」為單位,我們人人「腰纏萬貫」,購物時折算港幣很是費時,在中部的會安古城區,零食攤販用人民幣跟我們議價「廿五元人民幣一包」。可見中國遊客在當地已經是重點對象了。
再往北走,到達首都河內,著名景點區如巴亭廣場,都是普通話的天下。導遊很自豪地說:「我們背靠中國大陸,與廣西、雲南接壤,每年有數十萬中國遊客,經陸路到訪,估計以後會更多哩!」
當然這數字與到訪香港的內地客數字有很大距離,但越南發展經濟大搞旅遊,雖然跟中國關係並不怎麼友好,但講起賺旅遊錢,也不忘炫耀一句「背靠中國」,為「近水樓台」充滿憧憬。
內地客強勁的消費力,成為世界各地招攬的「財神爺」。據統計,內地客在港的人均消費是八千元,但在英國是八千英鎊,是香港的十倍。
最近中國社會科學院發表旅遊綠皮書,預測今年訪港內地旅客,增幅由去年的百分之十二,將降至百分之七。內地客對香港熱情冷卻,一是香港旅遊配套設施滯後;二是國際市場有了變化,內地客外遊選擇更多。
內地客近年蜂擁訪港,帶來了滾滾財富,也產生了不少磨擦和矛盾。同樣是背靠世界上最大的旅遊市場,香港人沒有好好珍惜「近水樓台」的優勢,實是可惜。
他國爭相「接財神」,對香港旅遊業確是敲響了警鐘。 (越南行之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