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 這本校刊多錦繡,彌足珍貴。 作者提供圖片
黃仲鳴
年近歲晚,有一小學同窗夢中而逝,聞之感嘆再三。近年來,一班小學同學每年都有相聚,飲飽食醉之餘,縱談兒時趣事,歡快之極。想不到今年未得聚會,就聞噩耗。
我所讀之小學曰敦梅學校,創校莫敦梅老校長其時已逝,由其子莫劍溥繼任。我於今能在文壇上也文也武,實得益於敦梅五年(我二年級插班,故有此語)。敦梅自編國文課本,有古文,有語體文。上莫校長課,每如沐春風。無他,除授課文外,還常引經據典,加插故事,聽出我們的耳油。有次,他說:
「要把白話文寫好,一定要讀古文,否則柔根脆骨......」
這一番話,宛如大廈之打樁,深入吾心。多少年來,無時不記起。如今傳經授道,看着一班青春頭顱的文章,便想起莫校長「柔根脆骨」四字。要寫好文章,要讀古文,信焉!
莫校長上世紀七十年代已作古人,今遽然而逝的小學同窗莫汝虎,正是莫校長的次子。莫汝虎沒克紹箕裘,大學修的是理科。而敦梅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中,也告結業了。
那夜拜祭歸來後,翻出一本《香港敦梅中學四十六周年紀念刊》(一九六四年)。學校本名「敦梅學校」,後來發展成為中學,始易名「敦梅中學」。我讀完小學即離校,這本校刊是後來一位續升中學的同窗所贈。
翻着這本校刊,百感交集,歲月如東流,只堪追憶。敦梅校刊內容素來豐富,除有校長老師和外來碩儒文章外,尚有學生作品。但此本校刊,學生作品闕如,莫校長文章卻有多篇,那手白話文,確非柔根脆骨。
其中,有馬國維老師〈七十遣懷〉三首,重讀之下,不勝欣喜。馬國維者,記憶所及,小六時曾授英語,然國學根基極厚,課餘之時,曾收吾等多人,專授國文,所讀者為《古文觀止》,得益良多。三首其二云:
「人生七十未為稀,擲盡時光夙願違。碓咀生花慙我老,井邊遺李待誰饑?殘篇拋卻藏吾拙,僧史修成悟道微。為洗塵緣千億劫,空王勤禮懺前非。」
所謂「僧史修成」,馬老師曾告已寫成《明季粵高僧傳》,堪稱力著。可惜這書迄未見刊,人已逝,「殘篇拋卻」,無可復尋了。馬老師獨居西環一板間房,第三首有云「皐橋妻子分南北」,晚境之孤清,由此可見。自離校後,為腹奔馳,馬老師後事如何,已不可知曉。
校刊中,有「校友盧瑋鑾」〈讀康樂詩〉。盧瑋鑾者,即小思也,為我之大師姊。此詩前已讀,再誦喜甚,特錄之如下:
「山深林逾密,微傳逐鹿鳴。宣喧謝公屐,泉幽喜濯纓。好風解人意,繞竹自相迎。結廬接天際,把酒送晚晴。衰世跼良才,悠然見達生。浮名豈足珍,雲山乃歸程。筆底收乾坤,詩囿含菁英。把卷神欲追,逸跡媿生平。」
「衰世跼良才」,莫汝虎之去,在現代社會中,實屬短命。哀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