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淑賢
時近歲晚,超市早擺出大金大紅的曲奇餅和朱古力禮盒陣。其實拜年手信,真沒較佳選擇?有家餅店推出的所謂香港人手信,也只是些烘焙糕點,既不健康也沒新意。說來說去,最健康的還是送水果。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長輩之間拜年或互訪,多會帶包生果,通常是半打金山橙或美國紅蘋果,用棕色紙袋外加幼繩包住,頂上蓋張粉紅色生果檔招紙,印着大紅「×記鮮果」大字,還有地址電話,歡迎各方友好幫襯。現在的人天天吃生果,不名貴的不吃,蘋果橙這些平價水果已很少用來送禮。而且今天的蘋果橙質素下降,早沒水果應有的鮮甜和芬芳。不過如果有得選擇,你送我朱古力禮盒,不如送水果更受用。
長輩更在意的新年手信,是送生雞。近年怕禽流感,法例已禁止散養家禽。但小時候親戚之間常互送肥雞,對兒童是件頂興奮的事。過年送來的生雞,總放在個雞檔的紙手抽裡,雞也乖乖的坐着,不會叫,小孩就好奇地掀開紙手抽偷看,或用手摸摸雞背。到親戚走了,大人就會把雞放出來,用幼繩把一隻腳綁在騎樓,養將起來。我們就開心了,用米戲雞,蹲下來跟雞說話,或者看牠轉來轉去,有時雞又會坐着一動不動,閉上眼睛睡覺。有一次還下了雞蛋。有些闊綽的親戚更會送一對生雞來,於是打孖的養着,騎樓好不熱鬧。
那時公屋都有騎樓,這樣短期養雞的大有人在。即使沒人送,有時老媽也會在年尾買隻生雞回來,養着留到開年那天吃。我想是因為年初二雞貴,這樣可省點錢。老爸身體雖不好,劏雞卻很在行,想是那一代人的生活磨練出來的。劏雞其實不複雜,只要把雞捉住,用菜刀在雞頸上一抹,雞就死了,再在喉上開個小洞放血就大功告成,然後老媽會用滾水拔毛去內臟,烹之可也。我們小孩全程都看得興奮,吃的時候也覺非常美味,對壯烈犧牲的雞絕無歉意!而且從此知道父母雖身無絕技,卻也非手無縛雞力之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