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Set and Reset》。攝影:Julieta Cervantes
說起美國現代舞,不少觀眾腦海中浮現出的名字大概是鄧肯、康寧漢,或是瑪莎.葛蘭姆,正如香港藝術節節目總監梁掌瑋所說,崔莎.布朗的名字,對於香港普通觀眾,甚至年輕一輩的現代舞者來說都顯得有些陌生。但這個一生破格創新的舞蹈家,不僅參與打造美國後現代藝術文化的黃金圖景,更為觀眾留下超過一百部色彩豐富的精彩舞作,實為美國藝術史上不可忽略的一章。
今年的香港藝術節,特別邀請崔莎.布朗多個代表性舞作來港,讓觀眾一覽大師風采。■文:草草 圖:香港藝術節提供
「崔莎.布朗是影響我看現代舞的其中一人。」梁掌瑋說。
崔莎.布朗出生於華盛頓,1961年移居紐約後,成為著名的傑德生教堂劇場(Judson Dance Theater)的創始人之一。那個年代,美國藝術文化圈中新人輩出,不同思想的自由碰撞逐漸打造出後現代文化的蓬勃圖景,崔莎.布朗正是這前衛新潮中的一人。她與Yvonne Rainer、Steve Paxton等舞者合作,不斷實驗、挑戰舞蹈的既有概念與形式,慢慢形成獨樹一格的「布朗風格」。
梁掌瑋說,看布朗的舞蹈,如同觀賞畫作;舞者的動作總是隨意又揮灑自如,看起來漫不經心的樣子。但這些漫不經心的動作,卻時常發生在令人「瞠目結舌」的空間中,所謂「在不尋常地做尋常事」,特別適合用來形容布朗的創作。
布朗早期的作品往往運用各種外物器材,如繩索、軌道、吊u或滑輪來配合舞蹈,並在特殊場域中演出,帶來耳目一新的觀賞體驗。比如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的作品《Walking on the Wall》和《Roof Piece》,前者讓舞者克服地心引力「飛簷走壁」,觀眾則躺茠Y賞作品;後者更選取紐約SOHO區的12個屋頂作為舞者表演的場地......布朗的另一標誌性作品,則是Accumulation系列,作品以「累積」為名,創作的方式正如同數學的累積添加,舞蹈元素重複、疊加、添置,如魔方般發展出令人驚喜的解構。這些實驗無不刺激觀眾對舞蹈產生出新的遐想。
八十年代,布朗開始創作適合舞台的大型作品,也積極與不同界別的藝術家合作,她與普普藝術家Robert Rauschenberg以及音樂家Laurie Anderson的惺惺相惜,成全了其《設定/再設定》(Set and Reset)、《森林遊》(Foray For含)等多個標誌性作品。這些作品中,舞者的動作更趨流利精巧,幾何構圖元素也更為突出。布朗似乎毫不介意所謂的「界限」,她的舞作中往往融入各種元素的道具,在音樂的選擇上也不拘一格,古典、電子、流行等都有。在《森林遊》中,她將樂隊「隱身」於台上,與舞蹈形成有趣呼應。該舞作將來香港演出,藝術節專門請來英華小學高級管樂團參與演出,讓學生們有機會親身體驗這一世界級作品。
2012年,崔莎.布朗宣佈退休,舞團隨即展開三年的世界巡演計劃,香港幸運地成為其亞洲首站。梁掌瑋說,布朗作品繁多,選擇起來十分困難,最後決定選擇其由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一直到2011年的數個代表作品,力求讓觀眾有機會全面認識這位舞蹈家。除了兩晚劇場中的演出,還將在下周一於中西區海邊長廊上演數個布朗早期的經典創作,觀眾千萬別走寶!
崔莎.布朗舞蹈團香港演出
時間:2月21日、22日 晚上8點(兩晚節目不同)
地點:香港演藝學院歌劇院
戶外免費演出:崔莎.布朗早期作品選
時間:2月24日 下午1點、4點30分
地點:中西區海濱長廊(近金鐘添馬公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