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4年2月4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藝粹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構。建M+」:我們期待怎樣的建築藏品?


放大圖片

■M+策展人(設計及建築)陳伯康

用「千呼萬喚始出來」形容香港視覺文化博物館M+的這第一個建築展「構。建M+」並不為過,透過今次展覽,公眾不但可以回顧國際評審團對M+大樓設計方案的評選過程(其中包括簡要介紹其他入圍設計方案),也會進一步理解60,000平方米的M+大樓正在怎樣地逐步構建完善,直至預計在2017年年底完工。

是次展覽由M+及Herzog & de Meuron聯合策劃,將採用模型、圖解、效果圖和投影的方式,呈現M+大樓的亮點,並結合最新製作的錄像和其他資料,讓觀眾更加了解建築師的設計過程和M+大樓的構造,以及這個建築將如何融入並豐富香港的文化和城市景觀。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賈選凝 圖片由M+博物館提供

M+策展人(設計及建築)陳伯康認為,「構。建M+」這個展覽的第一部分,首先是希望人們感受M+大樓的發展過程--從設計方案的甄選開始,這個博物館的建築物怎樣逐步誕生現在的構想?所以展覽給出了很清晰的M+大樓建造時間表,從2012年9月徵集意向書,到三個月之後選定六個入圍團隊,到兩次工作坊,之後評審團評分,再到2013年6月,宣佈Herzog & de Meuron聯同TFP Farrells與香港奧雅納工程顧問公司的設計在比賽中獲選,之後制訂出發展綱領、初步設計及細節設計,並最終將於今年秋天動土--時間表是一場清晰的回顧,讓我們清楚看到M+怎樣從無到有。

獲選的設計是經過所有評委非常嚴肅的討論、兩次workshop、最終通過final presentation而得到認可。而展覽中也公佈了「評審之言」,告訴人們為何評審們會最終選擇這樣的設計方案。我們看到其中指出:「這令人難以忘懷的獲選設計蘊藏茪@種原始的力量,力量源自核心建構的簡介及明瞭:建築的直立面連接蚞謢V的底座,同時透視出底層深邃的『工業式』基礎設施,巧妙地把地下鐵路隧道這個原本充滿限制的基建化為令人讚歎的設計......」而這也正是陳伯康所說的,這一設計最震撼評委:地下鐵路本來會成為設計者面臨的最大挑戰,但目前的設計顯然做出了非常好的規劃。

之後我們也會看到整個M+大樓的study model以及細部圖,細緻到連牆面怎樣砌起來、門的設計怎樣變換位置都有呈現,我們可以從中看到設計者在整個工作過程中進行了怎樣的不斷調整。所有的細節都是在一步一步被完善和敲定出來。展廳間的露天庭園將公共綠色空間融合到建築中,造就了大片屋頂平台,並同時為大樓創造了自然通風的空中花園。而「Found Space」、平台及大樓剖面圖,則讓我們看到各式柱子、包含升降機、樓梯及其他設備的垂直結構從地下「Found Space」豎起,並與多個樓層交織在一起,結合結構和技術元素,以製造出簡約的橫向板樓。

地面每層都設有入口,連接海濱、西九公園及藝術廣場,開放、透明而無縫地接通室外空間。二樓則像是從地面升起的平台,全部用作展覽、館藏及專題展。所有展廳在比例、用料、層高及天然採光方面各具特色,也能因應各種展覽和陳列需要而自由打通或重新間隔。故而整個大樓的設計在陳伯康看來,將公共性和藝術設計感結合得很好。「人們會看到整個設計有很高的透明度和貫通感,走在大樓的每一部分中,都能看到樓的其他部分,所以總是知道自己在哪,也總像是被邀請蚅~續前行。」

怎樣進行「建築收藏」?

帶領人們了解了建築之後,當然要帶他們走進建築,因為M+是視覺文化的博物館,所以設計與建築也是非常重要的展示部分。但建築物要怎樣被「收藏」?這實際上是個非常複雜的概念,因而更需要策展人的巧妙構思。M+茪漍}始收藏建築藝術品的首10個月,已購置或正在購置的藏品已達數百件,包括建築模型、圖紙、照片、裝置、錄像和其他材料,這些藏品幫助保存、揭示並解讀20世紀和21世紀香港、中國及亞洲的全球建築藝術視野。「構。建M+」的展品選擇體現了博物館對二戰後香港和當代中國建築藝術的重視,但也涵蓋了其他時代、其他地區的展品。

值得我們特別去關注的作品,或許首先必須要提到美國茼W建築師Frank Lloyd Wright 1913年為東京帝國酒店所設計的新的大樓。從他為帝國酒店手繪的樓梯間裝潢細部圖,我們可以看出他的設計中既透露了日本及其他傳統的痕跡,也有兼容並蓄推陳出新的想像。帝國酒店是一個很好的個案,而在展覽中,我們還可以看到其中的樓梯間之圖上,右下角所留下的一首中文詩,似乎是Wright的日本同事當時寫上去的--其中的東方美感究竟怎樣有意無意地啟發了Wright的美學靈感,就要交給建築史研究者去進一步探索了。而藤本壯介去年獲倫敦蛇形藝廊委任,所設計的倫敦肯辛頓花園的臨時展館,也會成為今次展覽的一部分,他在創作過程中製作的15個study models,這次都會與香港觀眾見面。

在地的展品方面,是次參展的是一眾舉足輕重的香港建築師,像是鍾華楠、何弢、黎錦超、王澤生和嚴迅奇。我們可以從中看到一些很珍貴的屬於香港的建築圖景收藏:譬如王董建築師事務有限公司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設計的太古城行人流向圖、太古城整體規劃圖,從中可以看出建築師怎樣從早期規劃的美孚新h吸取經驗,建造出住宅及商業並置的綜合發展。而何弢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與屋宇地政署就位於九龍塘的貨櫃辦公室事宜的五封往來信件,也會向公眾展出,從這些書信往來中,我們不難看到設計與法規之間時有發生的衝突狀況。對於理解香港建築設計的發展脈絡而言,這些都是非常珍貴的資料,如今化為展品,可謂對「建築收藏」的極好詮釋。

「構。建M+:博物館設計方案及建築藏品」

時間:即日起至2月9日

地點:太古坊ArtisTree

相關新聞
「構。建M+」:我們期待怎樣的建築藏品? (2014-02-04) (圖)
藝訊:水禾田畫展:文人寫意的「春來了」 (2014-02-04) (圖)
人的寫意與寫實 (2014-01-28) (圖)
創作對談:從陶泥中探索「不朽的精神 」 (2014-01-28) (圖)
敢觀舞台:形體劇場是這樣煉成的 (2014-01-24) (圖)
勾勒賞析梵志登 (2014-01-24) (圖)
「回看也斯」:文學距離我們並不遙遠 (2014-01-21) (圖)
創作對談:《陳腐》:關注婦女面臨的暴力 (2014-01-21) (圖)
恨嫁家族 家庭內窺鏡 (2014-01-17) (圖)
在家庭劇中尋找新的比喻 (2014-01-17) (圖)
2013年舞蹈雜記 (2014-01-17) (圖)
「身是客」:那些昔日殖民地城市的陰暗投影 (2014-01-14) (圖)
創作對談:是?不是? (2014-01-14) (圖)
《寶島一村》來港演出 說不盡的眷村鄉愁 (2014-01-10) (圖)
《哈姆雷特》的成功顛覆 (2014-01-10)
舞台設計師陳友榮 資深戲劇工作者何偉龍因病逝世 (2014-01-10)
敢觀舞台:只剩下一張臉 (2014-01-10) (圖)
當安迪•沃霍爾遇上畢加索 經典的另一種對話 (2014-01-07) (圖)
創作對談:不如,我]由頭褸L。 (2014-01-07) (圖)
弘揚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 (2014-01-03)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藝粹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