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工人在環境惡劣的小作坊內製鞋。 周方怡 攝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俞晝、實習記者 周方怡 溫嶺報道)「不能因為存在火災隱患、社會治安隱患、環境污染等問題就把小微鞋企全部關停了,只要政府有關部門引起重視,這些完全是可以管理好的。」有「中國鞋都」美譽的浙江溫嶺正面臨轉型劇痛,日前有數千中小鞋企業主抗議政府的強制關停行動,本報記者近日實地來到溫嶺最大製鞋基地--橫峰鎮,有鞋廠負責人道出了當地行家們的心聲。
年前一場大火引起大規模鞋業整頓,四千多家被稱為「低小散」的小微鞋企在溫嶺政府強壓下被強制關停,至今企業主們仍在焦急地等待着復工。
民居即製鞋坊 撐起產業鏈
在橫峰有個獨特的現象,街上的人哪怕衣服破破爛爛,腳底的鞋總是簇簇新的。混雜着皮革、橡膠和汗水味道的「三合一」小作坊在橫峰鎮比比皆是,撐起了一片產業鏈。
整治風暴前,橫峰鎮幾乎家家戶戶都從事製鞋相關產業,一戶民居就是一個獨立的製鞋工坊。自從大東鞋業大火後,政府把整個溫嶺的個體作坊都停工了,記者走進一間民居,只見三五個工人在屋裡玩手機。
產業園區租貴 小企難負擔
從政府提供的資料來看,「1.14火災」以後,溫嶺像人口普查那樣開展了對違法建築的排查,建立了「一戶一表」、「一日一報」、「一村一驗」制度,不通過,不放行。
按照溫嶺市政府的構想,關停小微鞋企後,將建成多個產業園區或者規範化市場,引導企業進行轉型升級。
「我去問過橫峰國際鞋材城的租金,要比這裡高出兩倍不止,而且晚上也不能開工。本來一雙鞋子就只有幾塊錢的利潤,不可能都讓房租給佔了吧。」鑫光鞋廠的負責人道出了大家共同的疑慮。
盼政府出台補貼 助渡難關
有鞋企透露,「現在政府要求我們重新更換營業執照,但新的標準是廠房面積100平米以上,註冊資金100萬元以上。」這兩條硬槓槓把多數家庭作坊都攔在門外。
「每天一睜眼,水電房租加小工的費用,就是六百多元,好不容易還下的債又要再借了。」作坊店主陳大姐一臉愁容,「在橫峰,像我這樣全家出來打工的很普遍,現在日子都過不下去了。希望政府能早點出台補貼政策,好助我們渡過難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