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莊聰生
正如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所說「國企不深化改革,民企難言信心」,此間消息顯示,三中全會提出的「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是下一步國資改革的方向和重點,這一戰略當在「兩會」獲得回聲,外界預料兩會後國資改革很快會有實質性動作。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工商聯副主席莊聰生表示,「民營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除了財務投資以外,一般要有一定的話語權。沒有話語權被動地參與,會讓很多民營企業有後顧之憂。」
全國工商聯副主席莊聰生稱,調研顯示,多數民企對入股國企的基本態度是:投資國企至少要能派個董事,能「說了算數」。
在新的形勢下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莊聰生認為,必須是國企和民企兩個方面都要兼顧,相互尊重、國民共進,才能真正讓民間資本有興趣、無顧慮地參與進來。
「這些年來,政府出台政策一籮筐,但是企業的抱怨也是一籮筐,究其原因是政策和體制機制上的障礙形成了各種『玻璃門』、『彈簧門』和『旋轉門』,成為民間資本參與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邁不過去的坎」。莊聰生指出,必須加快推動壟斷領域的改革,破除各種隱性障礙,明確民企進入壟斷行業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制定進入的實施細則和辦法,讓民營企業「看得見、進得去、有預期」。
拆分業務才能「門當戶對」
莊聰生指出,大型國企特別是央企母公司多數屬於國有獨資,資產規模動輒上萬億,少說也有幾百億。而民營企業發展時間不長,多數規模小,資產達到上百億上千億的企業只是少數。即便有能力投資幾百億,在一些央企中佔股比重還是很小。因此,在大型國企母公司層面吸引民間資本,並非是「敞開懷抱」就能做到,這好比「讓姚明和一個十多歲的小孩打籃球,是無法玩起來的」。
莊聰生認為,大型國有企業發展混合所有制,要通過拆分業務、分層次和類型,通過子公司或是孫公司與民營企業合作,尋找結合點和切入點,這樣才能「門當戶對」,實現真正的融合。
國企應退出競爭性領域
此外,對於國資改革,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認為,部分國有資本應從競爭性領域退出,重點投向公益領域。國有資本除了保證國家經濟安全外,要在提供公共服務方面做出更大貢獻。公共產品短缺正成為全社會突出矛盾,如「三甲醫院一床難求」、「十面霾伏」等現象都和公共產品配置與供給不到位有關。
遲福林認為,市場化改革在關鍵領域的突破決定着未來五到十年的增長前景,要在2到3年內,爭取壟斷行業改革有重大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