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三地謀劃交通「一張圖」 京津7月實現「兩地通關,如同一關」
作為國家發展的重大戰略,京津冀協同發展正緊鑼密鼓「謀篇佈局」。日前京冀政府初步對接,研究京津冀交通一體化規劃「一張圖」並提出時間表,到2020年,京津冀交通體系將實現公路網絡、交通運輸樞紐、交通運輸管理、交通運輸服務、物流發展的五大「一體化」,真正實現「陸海空」全方位對接。與此同時,京津海關通關一體化將於7月1日起試行,屆時,京津進出口企業辦理貨物通關手續,不再需要在兩地海關間奔波,實現「兩地通關、如同一關」,邁出京津冀通關一體化的第一步。■香港文匯報記者 海巖 北京報道
區域一體化的發展,需要現代化交通網絡系統的支持,京津冀一體化首先要從交通一體化破局。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2月在北京視察時,就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提出7點要求,其中尤其強調「要著力構建現代化交通網絡系統,把交通一體化作為先行領域,加快構建快速、便捷、高效、安全、大容量、低成本的互聯互通綜合交通網絡」。
全國兩會結束後,京津冀三地有關負責人馬上坐下來共同商談研究交通一體化規劃,試圖跳出自家「一畝三分地」的制約,展開「陸海空」全方位對接。
據河北日報報道,近日,北京市政府和河北省政府有關負責同志就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指示,著力推進京津冀交通一體化建設,進行對接座談。雙方商定:抓緊建立京津冀交通一體化規劃、建設協調機制,研究京津冀交通一體化規劃「一張圖」,抓好北京大外環、北京新機場建設,打通「斷頭路」,完善公路網、鐵路網、公交網,建設港口群,完善機場體系等工作。
到2020年,京津冀交通體系將實現「五個一體化」:公路網絡一體化,交通運輸樞紐一體化,交通運輸管理一體化,交通運輸服務一體化,物流發展一體化。屆時,一張現代化的交通網絡會將京津冀三地緊緊連到一起,有利於激活生產要素充分流動,實現資源優勢互補,促進三地向廣度和深度協同,進而形成發展合力。
陸:北京大外環高速明年通車
京津冀之間不同等級的公路、縱橫交錯的鐵路,以及遍佈城鄉的公交、客貨運輸網絡等,猶如人體一根根血脈,繁忙地為經濟社會發展輸送著血液。
在公路方面,目前,京津冀已有多條高速公路互聯互通,其中河北與北京已有6條高速公路接口,與天津有9條高速公路接口,天津有津薊、京津、京津塘、京哈4條高速公路與北京相連。去年年底,京津冀晉魯電子不停車收費系統(ETC)正式聯網運行,為區域內高速公路用戶提供了更加便利的通行條件。
但在京津冀三地中,河北省的路網密度、高等級路面比例均低於京津,在河北省內,京昆、京秦等6條與北京對接的高速公路尚未全部打通,23條與北京對接的普通幹線公路為「斷頭路」或「瓶頸路」。因此河北成為打通三地交通大動脈的關鍵,構建「一環六放射」的京冀大通道、謀劃推進公路網絡的全面對接和一體化,已列入河北省政府工作日程。
在鐵路方面,京津冀地區已有京津城際、京石客專、津秦高鐵、京滬高鐵等高鐵線路,京津、京石、津唐、津秦、津滄等主要城市間,均能實現1小時左右直達,形成「1小時都市圈」。
此外,京津冀在城市公交、客貨運輸等方面亦聯繫緊密,但在實現多種運輸方式的有機銜接、港口群一體化發展、機場群協同發展上,還大有可為。
根據正在徵求意見的《北京交通發展綱要(2014-2030年)》,北京將著力打造京津冀「一環六放射二航五港」的交通一體化體系。計劃到2020年,形成京津冀9,000公里的高速公路網和主要城市3小時公路交通圈,9,500公里的鐵路網和主要城市1小時城際鐵路交通圈,實現首都國際機場1億人次乘客目標和北京新機場一期工程的投入使用。
按照規劃,到「十二五」末,河北將與北京聯手,力爭建成以高速公路為主幹、幹線公路為補充的「一環六射」京冀大通道。其中「一環」,即全長約940公里的北京大外環高速公路,含張涿高速、張承高速、承平高速、密涿高速、廊涿高速等,預計將於2015年全線建成通車。
而「六放射」包括京承、京秦、京廊滄、京衡、京石、京張六大通。道建成後,北京將形成直達秦皇島港、唐山港的運輸大通道;帶動廊坊、滄州沿線發展,強化京津與華東地區的聯繫,形成直達黃驊港的運輸大通道;帶動張家口、承德、保定、石家莊、衡水等沿線地區發展,方便邢台、邯鄲及華中地區與京津的聯繫。由此,京津冀公路網逐漸實現全面對接和一體化。
河北還提出,在京津冀各設區市有2條以上高速公路直達津冀港口群,基本實現貨物運輸的「無縫對接」。
天津則提出,將加快推動空港發展,推進京津城際機場引入線建設,促進多種運輸方式與機場有效銜接。加快聯運網絡化建設,推動京津兩市道路運輸協同發展,推進貨運中介向現代物流服務商轉變。
海:天津港成北京出海便捷通道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海洋運輸必然扮演重要角色。如今,天津港年吞吐量躋身全球第四,而京津兩市只相距120公里,據北京海關統計,天津港1/3箱量都屬於北京,天津港已成為北京陸港重要的腹地。京津去年簽署的《關於加強經濟與社會發展合作協議》提出,要深化京津兩地陸海空航運物流合作,將天津港打造成為北京的便捷出海通道。此外,京津冀還將依托天津港,建設環渤海現代化港口群,形成環渤海北方國際航運中心。
近年來,京津冀三地商貿旅遊服務業合作日益密切,作為北方對外開放的門戶以及距首都北京最近的出海口,許多進出口物資是通過天津港集散。2013年,天津口岸外貿貨值中,北京、河北占34.2%。另外,三地旅遊合作也日益密切,僅去年選擇來津乘坐郵輪出境旅遊的北京遊客就達17萬人次,同比增長1倍以上。
實際上,京津兩地在港口物流方面的合作由來已久。1996年兩地在全國率先取消了港口貨物轉關運輸的通知單和聯繫單,2002年兩地口岸啟動了便捷通關的直通試點,2007年兩地又簽署了港口貨物檢驗檢疫的直通放行協議。去年3月,北京、天津兩地簽署了《關於加強經濟與社會發展合作協議》,天津市支持北京朝陽口岸外移至通州馬駒橋物流基地,支持北京平谷國際陸港實施海關卡口聯網工程、「口岸直放」轉檢模式和「抵港退稅、商封直轉」的保稅港「港區聯動」政策,實現港口手續、碼頭場地、裝卸作業「三優先」。
「舉例來說,一批紅酒從加拿大進口到北京,首先會通過海運抵達天津港,由於天津港貨物眾多,需要壓箱處理,辦完通關、通檢等手續可能得兩三天甚至更長。」天津港集團有關負責人表示,通過陸港來辦理,貨物一下船直接運往平谷陸港,清關只需20分鐘。由於平谷地處北京東北部,位於兩大城市之間,北京平谷國際陸港是北京市重點發展的四大物流產業園區之一,經高速公路可直通天津港。由於北京沒有出海口,平谷國際陸港借助了天津港的功能和優勢,使天津港成為其直接出海口,實現了貨物便捷通關。
津冀亦加快港口合作。河北省提出,建設環渤海現代化港口群,培育知名大港,並加強疏港大通道建設,實現與北京等地內陸無水港的有效銜接,統籌以京津冀為重心的泛環渤海綜合運輸體系建設。將唐山港打造成全國知名大港、東北亞地區經濟合作的前沿樞紐,建成以唐山港為龍頭,服務首都,佈局合理、功能完備、輻射力強的現代化綜合性港口群。預計到2020年,津冀港口群吞吐量將突破20億噸,集裝箱吞吐量將突破3,000萬標箱,形成環渤海北方國際航運中心。
空:北京新機場今年全面開工
航空運輸統籌發展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條件,隨著今年北京新機場迎來全面開工建設,新機場建設橫跨北京和河北兩個行政區域,帶動上千億元投資資金,無疑將成為京津冀統籌發展航空業、加速一體化的契機。
久經論證和探討,北京新機場建設終於進行到了實質性的建設階段。新機場的建設地點為大興區禮賢鎮、榆垡鎮和河北省廊坊市廣陽區之間,將建設4條跑道和約70萬平方米的航站樓,主體工程佔地多在北京境內,2014年全面開建,計劃建成日期為2018年底。為滿足新機場的交通需求,將同步實施南中軸高速、場前聯絡線、軌道交通機場線等外圍配套基礎設施。到2015年,北京新機場和首都國際機場、中心城之間將實現半小時通達。
北京新機場即將在京廊交界間開工建設,人流、財流、物流、產業流將會迅速聚集。規劃中的北京新機場初期建設預計將達到每年4,500萬人次的旅客吞吐量,將成為帶動北京新航城,進而輻射帶動周邊區域乃至首都經濟圈發展的重要引擎。
京津冀空港網絡亦在加速編織中。河北省提出,將石家莊機場培育成華北地區高效、便捷、通暢、安全的航空運輸樞紐機場,成為北京、天津主要備降和分流機場。此外,河北計劃,大力發展通用航空,以環首都地區和主要旅遊景區為重點,培育擴大消費型通用航空市場。大力構建航線網絡,積極發展低成本及通勤航線,形成河北省內各機場與石家莊機場以及相互之間「點對點」銜接的省內航空網絡,並且為京津冀機場建設配套、快捷的交通體系。
京津「雙城記」 海關一體化先行
作為京津冀通關一體化的第一步,北京海關與天津海關日前初步形成京津海關通關一體化改革方案,並將於7月1日在京津兩地開始試點,這是全國範圍內首次試行通關一體化。屆時,京津進出口企業辦理貨物通關手續,不再需要在兩地海關間奔波,實現「兩地通關、如同一關」。
北京海關副關長解進勇介紹,無論是北京企業選擇在天津進出口貨物,或是天津企業在北京空港辦理業務,都能暢通無阻地在一個海關當天辦完申報、查驗這兩步通關手續,大大縮短通關時間。目前京津兩地海關成立領導小組,加強頂層設計,研究制訂方案,加強協調推進。
未來,京津冀通關一體化改革將逐步向河北拓展,為京津冀協同發展助力,同時也為全國海關的通關改革提供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和示範。
轉關運輸時間縮短近一半
據《北京日報》報道,京津海關通關一體化改革方案草案顯示,京津兩地海關將建立京津區域通關中心,集中兩關人才優勢、專業技術優勢、科技裝備優勢,形成統一的申報平台、統一的風險防控平台、統一的專業審單平台、統一的現場作業平台,通過「一個中心,四個平台」,實現通關一體化作業。
根據企業守法資信狀況,海關對企業進行分類評估,由高到低分為AA、A、B、C、D五個類別。對於不少B類以上企業而言,目前實現的多是「屬地申報、口岸驗放」通關模式。也就是說,一家北京企業如果從天津港口進貨,在北京申報納稅,而貨物則需要在天津海關辦理貨物驗放手續。為了大多數通關手續能集中在北京一地辦理,不少企業採取的都是轉關模式。也就是企業先向天津海關申請轉關,之後在海關監管車輛運送下,將貨物運抵北京海關監管區域內,完成接單、徵稅、查驗、放行等通關手續。在交通最順暢的情況下,集裝箱貨物從天津口岸轉關至朝陽口岸需要約4小時時間,再由朝陽口岸運至工廠還需要1到3個小時,共約5-7小時。
而實現通關一體化後,北京海關可將企業申報處理結果直接傳給天津海關,被北京海關放行的貨物可在天津海關查驗後直接運往北京的工廠,可節約2-3小時的運輸路程。如果因查驗等原因,當日未放行貨物,需次日早上進行驗放,目前港到廠時間共需約17-26小時,一體化後,通關時間可節約14-21小時。
物流成本、監管成本雙降
對於部分信譽等級好的企業,在實現通關一體化後,通關就更方便了。北京企業向北京海關申報完報關單後,在完成風險評估後,北京海關可以直接作出放行仍在天津的貨物的指令。貨物可以直接從天津口岸運往位於北京的工廠,一般也就只需要2到3個小時。
這將給兩地企業帶來切切實實的經濟效益。北京海關提供的調研數據顯示,按每標箱最低標準計算,由於省去了監管車輛的運輸費用以及滯留在兩地海關的「壓車」費用,每個標箱能節省1,800元至2,100元不等的物流成本。
北京日報報道稱,一方主要依托空港、一方則依托海港,有著不同風格的京津兩地海關的首次通關一體化嘗試有著示範意義。北京海關副關長解進勇說,兩關作業流程的歸並,不僅能給企業帶來「1+1>2」的便利效果,還能帶來海關本身的成本效應,減少海關現場接單審核查驗工作量。
據統計,2013年,京津兩地口岸進出口報關單記錄條數、貨值、徵收稅款分別佔全國總量的5.1%、7.2%、13.9%。京津兩地企業在京津口岸進出境報關單票數、貨值、徵稅稅款分別佔兩地總量的48.9%、58.4%、58%。
2013年,北京海關各進口現場審核報關單730,425單,占總報關量的82.4%。通關一體化後,京津兩關將共同開展風險分析,統一加載參數、統一通道班別,從而使得審單作業能夠有的放矢、更加有效,這將能在很大程度上緩解現場作業的壓力。海關工作人員也就可以集中精力開展高風險報關單的重點審核。
三地建旅遊聯合體
近日,京津冀三地旅遊部門就構建「京津冀旅遊聯合體」達成多項合作共識,並將紅色旅遊作為三地旅遊協同發展的「頭一炮」。
4月2日京津冀旅遊部門聯合在北京陶然亭公園舉行「京津冀紅色旅遊推介活動」啟動儀式,三地旅遊部門將舉行旅行社推介洽談會、宣傳咨詢展示、專題研討會等活動,推出京津冀三地特色紅色旅遊新線路。
實際上,三地旅遊業早有合作,早年推出的京津冀旅遊一卡通,如今已融入三地景區、旅遊企業近千家,涵蓋了免票景區、優惠景區、旅遊線路,優惠企業,優惠幅度6-8折。今年,「一卡通」又推出了新的舉措,即凡持京津冀旅遊一卡通的遊客可在天津及北京、河北的百家景區刷卡享受優惠票價,全面實現了三地旅遊聯動和方便三地旅遊者的目的。
另外,京津也達成10項旅遊合作協議,未來兩市將進一步深化旅遊合作,力爭每年互送遊客數量超過1,000萬人次,並強調要完善天津郵輪母港功能,吸引北京遊客乘坐郵輪。
京津冀市內快遞「當日達」
根據《京津冀地區快遞服務發展規劃》規劃,今年京津冀將全面實現市內快遞「當日達」、城區實現「12小時送達」,地區城市、城關地區和部分重點鄉鎮互寄快遞實現「次晨達」或「次日達」,地區鄉鎮快遞網點(直營、代營點)建設覆蓋率達到90%。
據悉,該《規劃》立足於京津冀快遞服務佈局的現實基礎,綜合考慮三地的功能地位、產業發展、快遞需求等因素,形成以北京、天津為主核心,石家莊、唐山為次核心;以北京-廊坊-天津-濱海新區為發展主軸,北京-保定-石家莊和北京-唐山-秦皇島為兩大發展次軸;以曹妃甸-濱海新區-滄州-黃驊港為臨海城鎮新型發展帶,以張家口和承德為冀北發展帶,以衡水-邢台-邯鄲為冀南發展帶,以廣大腹地為農村快遞發展區的快遞發展空間佈局。優化快遞網點佈局建設,形成對主要城市重點區域、社區和鄉鎮快遞網點的有效覆蓋。促進快遞服務資源要素在空間上的優化配置,力爭到規劃期末,基本形成京津冀地區點軸支撐、相互依托、優勢互補、服務高效的地區快遞服務發展佈局。根據《規劃》,今年,投遞時限準時率將提升到95%,信息上網率、查詢回復率、投訴辦結率接近100%。
環保科技合作定期協商
京津冀三省市科技部門日前面向社會公開徵集大氣污染防治、水污染治理等環保領域成熟技術成果,目前已對徵集到的300餘項大氣污染防治領域技術和產品進行了篩選和評估,著手編製《京津冀大氣污染防治技術產品推薦目錄》。
據悉,圍繞大氣污染、水處理、固廢處理等影響生態的關鍵問題,三省市將建立協商機制及例會制度,定期召開研討會,圍繞環保領域開展技術合作和信息共享,為京津冀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