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去年國際收支重回「雙順差」格局,中國外匯儲備規模居世界首位,促進國際收支平衡依然任重道遠。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 國家外匯管理局昨日發布的國際收支報告指出,隨着人民幣匯率逐步趨向合理均衡水平,跨境資金雙向波動也會增強。今年將加強跨境資金流動雙向監測,防範國際資本衝擊風險。
據外管局昨日發布數據,2013年中國國際收支總順差5,090億美元,較上年增長1.77倍;其中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3,262億美元,上年為逆差318億美元。
內外經濟平衡需統籌兼顧
另外,外管局指出,2013年國際收支重回「雙順差」格局,中國外匯儲備規模居世界首位,促進國際收支平衡依然任重道遠。對外經濟平衡與對內經濟平衡是一個硬幣的兩面,必須統籌兼顧。
外管局預計,今年經常項目有望保持一定規模順差,資本和金融項下總體呈振盪走勢,國際收支「擴順差」與「減順差」的因素並存,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防範跨境資本衝擊風險仍是主要政策方向。
招商證券宏觀經濟研究主管謝亞軒認為,總體上看,今年促進國際收支平衡的壓力還是有的。不管是內地政策的調整還是外圍因素的變化,都會導致資金流動和匯率波動性的上升,流入流出產生的風險都會放大,這也是央行希望通過加大匯率波動來對資金流動進行市場調節的原因。
外管局又指出,目前美聯儲QE退出的進度和影響仍存在較大不確定性。而QE退出並不意味着美國貨幣政策立即轉向收緊。未來需關注QE退出帶來的多方面影響。總體看,美聯儲QE退出的進度和影響仍存在較大不確定性。
對內平衡應優先於對外平衡
外管局指,國際收支平衡主要有兩個層面的評判標準。其中,經常項目收支狀況是國際上常用的指標。另一個常用評判標準,是國際收支總體平衡狀況,即經常項目、資本和金融項目(不含儲備資產,下同)所構成的總差額,由於它必然導致官方儲備的反方向變動,所以可用於衡量國際收支對一國儲備造成的壓力。
對內平衡應優先於對外平衡,十八大報告在闡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具體目標時,將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列為第一目標,改善國際收支平衡的努力也必須服務於實現上述目標。另外,當前我國經濟對外不平衡本質上是對內不平衡的外在反映。中國經常項目順差正是在內地儲蓄率較高,而社會總需求不足、儲蓄不能有效轉化為投資的情況下產生的;資本項目順差則反映了內地金融市場體系發育滯後、對外資依賴較大、資本流出渠道不暢等問題。因此,改善國際收支平衡關鍵取決於經濟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的進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