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是自古以來用於激勵易於氣餒者最常用的名言,但時至今日我們不得不反思過於執着是否會消耗太多的時間成本?
王 珍
我們在讚美一個成功人士時,常常喜歡用「執着」這個詞。林林總總的勵志文章也幾乎眾口一詞,都在說着一個成功的真理,那就是堅持到底。甚至極度誘惑那些被挫折碰得頭破血流而想要放棄重新調整方向的人,說,饅頭吃到豆沙邊了,成功和失敗就在一步之差,再堅持一下,也許你就一步登天了。並有這樣或者那樣的成功事例來支撐這種「執着」學說。彷彿執着就是成功的金鑰匙。
而《現代漢語詞典》是這樣解釋「執着」的:原為佛教用語,指對某一事物堅持不放,不能超脫。後來指固執或拘泥,也指堅持不懈。也就是說,「執着」只是個中性詞,不能只是一味地誇大執着和成功之間的因果關係;過度執着也可能會走向執迷不悟的。
對於那些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凡事只有三分鐘熱度,或者碰到一點點小挫折就氣餒的人而言,這樣的勵志確實有一定的教益。自古就有不少倡導堅持不懈的哲理名言:「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還有滴水穿石等成語故事,無不在佐證一個真理--堅持不懈是一種好品質。當然,毋庸置疑的是,這種堅持必須建立在有益於人類的好事上,為了一樁有益的愛好、為一份美好的感情,或是為一個高尚的夢想,都可以成為堅持下去的激情和理由。
然而,堅持做好事,這個聽着簡單而樸素的道理,放在現實中卻有許多的不定因素,好事壞事也不像戲劇臉譜那樣容易界定。比如同樣是執着於讀書,《儒林外史》中那個中舉的范進就是個因執着而瘋的人啊。
記得央視有檔電視節目,曾經講述過一個故事:一個和美幸福的三口之家,突然在某一天被一個騷擾電話打破了寧靜,電話中一個女人破口大罵女主人不守婦道,勾引人夫。這個電話反覆出現,每逢雙休、節假日更必定打來。夫妻感情由此裂變,男主人開始懷疑「無風不起浪」,女主人則想還自己一個清白,於是這個家庭所有的關注點都放在找到這個打電話的女人身上。因為那個電話大多從各個無人看管的公用電話亭打來,北京那麼大一個城市,實在難以查找。在報警無果後,那家人不僅不願意接受警方讓換個家庭電話號碼的建議,而且還發動更多的親戚、朋友一起當福爾摩斯,堅持不懈地查找撥打的電話號碼所在的電話亭位置,對撥打的時間段和頻率都做了詳盡的記錄。男主人還購買了紅外望遠鏡、高變焦照相機等裝備,常蹲守在一些較常撥打的電話亭旁,甚至大年三十也一樣,不是一家人廝守在熱騰騰的餐桌邊,而是守候在冰冷的街頭......這樣的執着一共是十七年。故事的結局很殘酷:丈夫因此丟了工作,家庭失去了經濟來源;女兒備受冷落越來越孤僻。而最終由警方意外發現的一個線索查明,打電話的是這家女主人兒時的一個街坊玩伴,是一個精神病患者......
也許這只是個極端的個例,但那些成功的故事,又何嘗不是個例!不是嗎?有成千上萬的人在堅持,但最終能夠創造成功神話的人終究也只有一個。而人們總是更願意把話語權交給個別成功者,更津津樂道那些成功的故事:晉人孫康映雪夜讀最終當上了御史大夫;馬克思堅持了40多年寫出了《資本論》;狄更斯每天都堅持到街頭去觀察、聆聽、記錄而成為一代文豪;愛迪生的一生都執着於各種各樣的實驗才成了「發明大王」......
確實,古今中外百折不撓執着求索的成功名人是數不勝數,而這就會傳遞給人一種信念,那就是不論貧富貴賤只要堅持不懈、永不放棄,就一定會成功。這種有失偏頗的勵志方法,往往過於強調了執着的一種結果而忽略了另外的N種結果。事實是:堅持到底未必只有一種成功的結果,且成功的概率遠遠小於不成功的,有更多的人也許是堅持無果,甚至是惡果。
所以,堅持不懈,也得因人因事而異,不可一概而論,一味以那些神話般的成功案例引導人執着、一根筋、一條路走到黑,可能會把人引向歧途,尤其是以成功為終極目標的堅持,過度堅持,也許會適得其反。
荀子是說過:「鍥而不捨,金石可鏤。」但如果你堅持不懈以刀斷水,那就有些愚昧可笑了。所以,貴在堅持固然有其道理,但有時審時度勢、適可而止、及時掉頭、改弦易轍,甚至學會放棄,也不失為一種智慧、膽識和勇氣。
而究竟何為適可而止,或者什麼時候該掉頭,這其實是很禪意的問題,一時半會兒很難參透,需要有耐心花時間去慢慢地悟。
曾經在一個寺院裡聽一位師父開示,說,凡事最好試三次,不要一次不成或是受挫就立刻放棄,應該再試一次。如果還是不成,也不要輕易放棄,應該再試第三次。
也許,「三」是個有點禪意的數字吧,我們平常也常說「一二不過三」、「事不過三」、「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意思是指一個人所遭遇的好事或是壞事,都有一定的量,終究它會向相反的方向發展。所以世界才會陰陽協調,和諧統一。
當然,每件事的難易不等,每個人的體力、智力、能力和韌勁也有區別,三次,並不是標準答案,但至少能夠有所啟示。
還有一點不能忽視,執着實際上是以生命為代價的成本,而人生沒有什麼歲月可以讓你回頭。這也就是說執着付出的成本是所有成本中最昂貴且不可再生的成本,經濟核算是必須的。我們一定得權衡,這樣執着於某一件事某一個人,是不是值得,性價比如何?
《列子.湯問》中有個著名典故叫做《愚公移山》,因為一代偉人毛澤東的引用而家喻戶曉,那位每天挖山不止,還要讓子子孫孫挖下去的倔老頭也成為幾代中國人作為堅持不懈的楷模。而今天的人們卻對此來了一次逆襲--讓青山依舊在,而把「愚公」移走。近年來,浙江、黑龍江等地採取讓山民下山脫貧的新方式,幫助那些偏遠小山村遷出深山,達到脫貧致富與生態保護雙贏的目的。顯然比起「愚公移山」來,「愚公下山」能夠更快捷地實現既定目標,家門口可以馬上有路的!
如此,你是不是還硬要給執着加分堅持做移山的「愚公」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