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浩浩
終於有時間入場看了電影《KANO》,之前在Filmart(香港國際影視節)上演過,不少同事看完之後都讚不絕口。片長三小時,絕無冷場,劇本、導演、選角、剪接、配樂俱佳,觀眾都給感動得熱淚盈眶。
電影描述在一九二九年的日本殖民地台灣,一支由漢民族、大和民族和原住民族組成的嘉農棒球隊,原本實力貧弱,但在新教練近藤兵太郎指導之下,並以「進軍甲子園」為目標,用嚴厲態度訓練球員,漸漸地激發了球員的求勝意志與前進甲子園的決心。結果,嘉農棒球隊贏得冠軍,代表台灣去日本征戰甲子園,締造了歷史。
如果你曾被港產勵志片《狂舞派》感動過的話,相信《KANO》可以激發更大的能量。同樣有着從不可能變成可能的勵志情節,但《KANO》更多了一份描述球員之間的友情,強調團隊的精神。現實生活中,單在電視行內已見過不少兄弟拍檔反目的場面,成功時爭着邀央A失敗則互相推卸責任。這種人性的弱點不是電視行獨有的,相信其他行業也一樣。而《KANO》整部戲裡面,卻完全沒有兄弟不和、爭功、爭女、在輸掉賽事時互相埋怨等人性醜陋的情節,這種純真的美,是整套電影中最叫我回味的。
看過電影的Making of,導演乃從不同地方把演員挑選出來的,有從台灣的花蓮、嘉義來的,有的從台東,有的則從日本挑選過來的,全部都是新人,拍攝前夕導演安排他們進行為期兩個月的課程,既有肢體練習,同時還需要學習日文,導演訓練時強調要注意的不只是肢體動作、投球的姿勢,還要注意眼神,那種不服輸的眼神,正正是這部戲的精髓所在。一班年輕人經歷兩個月刻苦的訓練,有汗水,也有淚水,導演不斷鼓勵演員,但其實導演心裡也曾浮現過放棄的念頭,但演員的努力反過來激勵了導演,果真戲裡戲外都同樣的勵志。
有同事表示,一散場已有一股衝動,想即刻入場再看多一次,又有同事因為近日情緒低落,為要尋找正能量,於是入場看第二次。踏進二○一四年之後,似乎真的沒甚麼好事出現過,馬航客機失蹤,機上乘客至今下落不明,但恐怕已凶多吉少,馬來西亞已部署簽發死亡證;韓國船難,執筆之時仍有二百多名乘客失蹤,而且大部分是學生,從新聞看到學生在出事後,徬徨無助,發短訊給親人,我這個不關事的看到也淚兩行,實在不敢想像親人看到這些留言的反應;公司的發展一再受到阻滯,雖說有了新路向,開設網上購物平台,我們可以轉型發展創意廣告,但距離我們的老本行-純劇本創作,似乎越走越遠。
不如意的事情着實太多了,幾乎每個呼吸、每個毛孔也滲透着負能量。看罷《KANO》,再次喚起了那種不服輸的精神,但誰都知道現實的殘酷不會就此結束,所以有朋友已等待着《KANO》出碟,到時買隻回家看門口,當正能量消耗淨盡,負能量大幅上升時,就自己啪兩劑《KANO》,好讓正能量能回復正常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