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王淑英表示,中大不走自主招生,而用「統招」收生,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希望能顧及不同地方、不同環境的內地學生。從該校收生數據亦顯示,其內地生生源非常多元及分散。歐陽文倩 攝
轉統招投銀彈 「偵緝」家無電話貧生 助23人「無負擔升學」
編者按:每年3月至6月都是香港院校到內地招生的旺季,不少院校都會到內地各省、市、自治區宣傳,希望吸納最優秀的學生。本報的《港校內地招生系列》將一連多集訪問本地院校,他們將會分享其收生經驗、對學生的支援、針對內地生的申請小貼士、及內地生對院校的一些誤解等。此外,多位在港求學的內地生亦會現身說法,講述自己大學生活的點滴。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歐陽文倩)說起港校招收內地生,不少人的印象都是北京、上海、廣州這類大城市的富裕學生佔盡優勢,農村的清貧學生就連去城市聽招生講座也困難重重。有見及此,香港中文大學在錄取各大城市尖子的同時,亦特別花力氣去招攬農村優秀學生,並以提供全額獎學金、透過「全國統招」收生、郵寄招生手冊到偏遠學校等一系列措施,以減低經濟因素對學生報讀中大的影響。該校本學年就有23位農村戶口的學生取得全額獎學金到中大「無負擔升學」,佔內地新生的約7.5%。
中大入學及學生資助處處長王淑英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表示,中大在多年前亦曾以自主招生形式去挖掘內地尖子,但隨着國家發展,大城市外亦漸漸有其他中小城市冒起,為了能兼顧城鄉學生,及建立收生制度,該校於2005年起轉為全國統招,擴大收生範圍,讓來自不同環境、不同經濟狀況的學生都能報讀中大。
免留位申請費 統招惠農村生
「這是有一定的犧牲,我們只能錄取在統招的志願表上填了我們的學生,不能像其他院校般主動,但事實上,這樣的做法真的可以讓偏遠地方的學生也入讀。」王淑英解釋,一些我們想得理所當然的事,對部分農村學生而言也很困難,例如他們根本沒錢到某地面試,申請費、留位費對他們而言也是一個負擔,「但統招沒有這些東西,學生只須了解自己志向,報名就可以了,算是提供了一個教育均等的機會吧」。
雖然這已經降低了報讀的金錢門檻,但對部分很落後的地方而言,還是遠遠不夠。中大入學及學生資助處助理處長梁麗芳表示,曾有學生連電郵賬戶也沒有,反映他們根本無法上網,要聯絡他們並不容易,「我還遇過家裡無電話的學生,結果我是致電他所住的那條村的一個公用電話,才找得到他。」有時真的聯繫不上學生,中大職員更要當起偵探,層層聯繫以「偵緝」學生位置,梁麗芳舉例指︰「有次我們真的無辦法,沒有學生電話,只能打到學校,但當時正值暑假,打了很多次電話後,終於由校工接聽,最後才透過多層聯繫找到學生,這樣一找就是幾天。」
廣寄招生手冊 盼到貧生手中
王淑英亦表示,有一次中大到鄭州舉辦招生講座,有農村學生為了節省車費,提早1天搭了最便宜、但不斷繞路的公車去參加講座,「當時心裡很難過,但也會想,幸好我們有到鄭州辦講座,而不是只去某些大城市。」也因為如此,中大很早時已開始將招生手冊寄到偏遠學校,亦會把資料送到省市招生辦,希望可逐級傳遞下去,讓偏遠地區的學生也不會錯過中大招生的訊息,「即使有點不環保也好,我們也不排除有些地方沒有電腦。」
「飛線」港校園 答內地生疑問
此外,中大還有項貼心舉動,就是設置內地手機「飛線」至香港校園,專門解答內地學生有關中大的疑問,梁麗芳解釋︰「因為初期有些地方連長途電話也打不到,而且這樣能減少學生通話費用的負擔。」
除了中大的努力,王淑英及梁麗芳亦肯定了內地學生及家長對教育的重視,「他們相信知識能改變命運,親戚知道他們是來中大升學,也會願意借路費給孩子,可見他們很支持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而我們也看到學生的轉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