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陳廣盛)香港人普遍長壽,一般人都會享有二十多年的退休生活。有團體在今年1月至3月訪問了1,002名55歲至74歲人士,探討他們在就業、經濟及生活各方面的處境,發現逾一半受訪者認為自己目前的積蓄、資產、及退休保障等,不足以應付退休後的生活;逾六成受訪者更希望將退休年齡延遲至65歲或更後。團體建議推廣彈性退休,又鼓勵宣揚敬老文化,加強不同世代溝通。
研究發現,只得45%受訪者有參與或曾經參與各種的退休保障計劃,當中認為這些計劃有用的更只有42%;逾一半受訪者表示,以自己目前的積蓄、資產、投資收益及退休保障等,不足以應付退休後的生活。當被問及在退休金額不足的情況下如何安度晚年,受訪者普遍都認為需依靠下一代,高達63%的受訪者預計,退休後要依靠「子女/孫兒供養」來維持生計。香港集思會總裁黎黃靄玲表示,有43%受訪者現時已定期接受子女的「家用」,顯示不少人仍有供養父母的孝道思想,實踐傳統的家庭養老功能。
長者就業選擇不多
研究亦發現,很多受訪者希望「靠自己」,有意重投勞動市場或繼續就業,有67%贊成將退休年齡延遲至65歲或更後,主因是「65歲的長者仍然有良好的工作能力」、「工作可以令長者繼續有收入」、「減少家庭或子女經濟負擔」等。
然而,黎黃靄玲表示,長者在就業市場的選擇不多,大部分職位屬前線基層崗位,中層職位不多,有時甚至受到年齡歧視。她解釋,一般公司都傾向聘請年輕人,因為他們比較「捱得」,而且由長者擔任中層職位容易發生人事糾紛,「個管理層仲細過中層,咁樣會好難管。」黎黃靄玲續說,知道不少公司都反而會請65歲以上的長者做速遞員,因為他們有2元乘車優惠。
團體建議推廣彈性退休
香港集思會建議,政府應推廣彈性退休,鼓勵企業聘請合適的長者員工,並建立完善的長者人力資料庫,促進有能力的長者重返勞動市場,讓他們繼續貢獻社會,同時賺取收入。集思會亦要求改革強積金制度和醫療安老服務,保障長者退休後的生活。另外,他們又建議於德育及公民教育課程及社區活動中加強敬老、愛老、護老等元素;繼續投放資源發展長者學苑,包括推動長者應用資訊及通訊科技,促進與年輕一代的溝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