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浸大透過面試去評估考生的綜合能力及課外活動表現。圖為浸大校園。 資料圖片
曾遇不慣港生活 隱匿宿舍無心學習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歐陽文倩)香港浸會大學在內地招生多年,由早年名額只有幾十個,擴張到至今每年錄取190人的規模,地域也漸漸從大省市擴闊至甘肅、新疆、內蒙古等地。浸大教務長蘇國生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曾見過有內地生因不適應香港生活而隱匿宿舍,所以該校尤其看重內地生面試表現,希望從中選出既優秀又適應能力強的學生,確保能順利學習。至於未成年的內地生,浸大亦會給予關注與照顧,並由蘇國生擔任他們的監護人,定期與這些學生見面,了解他們的情況。
隨着浸大錄取內地生的數目逐漸增加,涵蓋的地方亦越來越廣,至今遍及全國31個省市區,浸大亦於2009年及2010年分別在北京和上海成立內地辦事處,以支援浸大在各省市的本科及研究生招生工作。
硬件以外,浸大亦希望挖掘出最優秀的學生。蘇國生表示,為加強浸大在內地招生的競爭力,該校除了在內地不同省市舉行招生宣講會外,更積極建立與內地招生考試院或辦公室及重點中學的夥伴關係,期望將浸大的辦學特色有效傳達給大學的招生對象,「我們對生源一點都不擔心,內地優秀的學生有很多,香港能錄取的其實只有很少,近幾年入學的內地生,成績也越來越好。」
收錄女神童 教務長任監護人
多年的招生經驗中,蘇國生也遇到不少的故事,其中一個最難忘的,就是曾經有一年在北京招收了一名只有14歲的女神童,「由於學生只要在18歲以下,就要我來做他們在香港的監護人,所以我和這個學生大約1個月就會見一次面,了解一下她的大學生活情況。」蘇國生笑言,其實每年他都會成為20多個學生的監護人,「不過大概一個學期後就會大幅減少了」。
不止年紀較輕的學生會得到照顧和支援,浸大亦十分關注其他內地生的情況。蘇國生指,以往就出現過有內地生不適應香港生活的情況,「那位學生因為不擅安排時間,結果整天隱匿於宿舍,完全沒有心情學習。我們於是請他先回內地休息一段時間,一個學期後他再回來就沒有事了。」
蘇國生指,內地生不同港生,初到香港的他們,離開了校園就沒有朋友,不免會感到孤寂和徬徨,「所以有事一定要和我們說!」
也因為有這樣的情況,浸大亦特別重視內地生的面試環節,蘇國生解釋︰「我們要求老師一定要做面試,因為這能觀察他們的適應能力,你讓適應能力較弱的學生來香港,反而會害了他。」
僅選第一志願 忌背答案
除了適應能力,浸大還透過面試去評估考生的綜合能力及課外活動表現,包括表達能力、組織能力、批判思維、解決問題能力等。蘇國生亦在此為有意報讀浸大的內地學生提供「貼士」,「我們只按申請人的第一志願專業安排相關學院教授進行面試,因此第一志願選擇至為重要,建議考生按興趣及個人能力審慎選擇。」
他又表示,面試是沒法靠背誦答案來過關的,考生唯一可以準備的是加強英文口語方面的練習。
在家長方面,蘇國生也有「溫馨提示」,「內地生選科傾向以家長意願為重,但我建議要尊重同學的興趣,曾經有同學讀到大三,最終還是決定轉系,結果又要重新來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