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對某些數字敏感,產生不同的認知意義。例如:13是不祥的數字;666則與邪惡有關;16則多聯想少女荳蔻年華,由兒童(child)踏入青春期(puberty)變成成年人的一種身份改變。流行歌詞多以此階段為題材。隨手一數便有以下多首︰
Sam Cook 的 "Only Sixteen"、Neil Sedaka's的 "Happy Birthday, Sweet Sixteen"、Johnny Burnette的 "You're Sixteen"(Ringo Starr也曾翻唱此曲)、Chuck Berry的 "Sweet Little Sixteen"及The Crest的 "16 Candles" 等,後者更常在慶祝生日時播放。美國成年人對這些伴隨他們成長的歌曲均保留美好回憶。對歌詞中的 "Happy birthday, happy birthday, baby, Oh I love you so! Sixteen candles make a lovely light, but not as bright as your eyes tonight!",仍琅琅上口。
女將嫁人父傷感
流行歌曲多以少男少女為消費對象,16歲至18歲的年輕人固然是其主要聽眾,但較年長的一群也包攬其中。在這初為成人的階段,開始談婚論嫁,而與18有關的歌曲也有很多,例如Bobby Darin和Martin Robbin均唱過的 "Eighteen Yellow Roses Came Today"。父親詠嘆接到女兒追求者送來的18枝黃玫瑰,才傷感地意識到女兒已長大成人,將離開他而過新生活,唯有重申父親對女兒的愛。
Eighteen yellow roses came today,/ Eighteen yellow roses in a pretty bouquet/... Cos eighteen yellow roses will wilt and die one day,/ But a father's love will never fade away.
Prom──美學生視「大件事」
與這類青春歌曲有關的活動多與中學有關,例如中學畢業舞會Prom,美國中學生看此為人生大事,除慶祝自己進入成人階段,亦展示在友儕輩間的社交成功感和身份認同感。故在此場合中選出Prom King和Prom Queen,肯定他們的才貌雙全。
另一首亦用了16為題材的歌與一般涉及青春少艾稍有不同。這首歌稱作 "Sixteen Tons"(16噸),是一首作於1946年而流行於上世紀50年代中期的歌曲,提及煤坑工人為生活而折腰的光景,歌詞一方面歌頌勞動階層:Some people say a man is made out of mud,/ Well, a good man is made of muscle and blood, / Muscle and blood, and skin and bone, / And mind that's weak and the back that's strong;另一方面也道出他們對命運的無奈:You load 16 tons, and what do you get? Another day older, and deeper in debt。其實歌詞對生活態度以至所有勞動階層皆準。■陸潤棠教授 恒生管理學院 人文學院院長
隔星期五見報
更正啟事:5月2日刊登的《袒露「舊傷」 無懼「雞腸」》一文,作者更正為鄭夢麗(恒生管理學院英文學系高級講師)。敬希垂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