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清朝黃漢的《貓苑》,可視為古典貓科文學的奇葩。 李慧 攝
現代人愛貓,原來古人亦然。清朝黃漢搜羅了古今貓事為《貓苑》,成書於咸豐二年(1852),分為「種類」、「形相」、「毛色」、「靈異」、「名物」、「故事」及「品藻」七門。當中文字,趣味盎然,可視為古典貓科文學的奇葩。
今天自嘲為「貓奴」的愛貓人士,對貓在中國的古稱知多少呢?〈種類〉篇說:「貓本貍屬,故名『貍奴』」,〈自序〉補充:「尤且有呼之為姑、呼之為哥、呼之為奴,又皆憐之喜之至也。」由此可見,「尖東忌廉哥」以「哥」名貓,原是其來有自的。黃漢談到人們寵愛貓兒的情況:「聘迎不苟,銅鈴金鎖,雅飾可觀,食有鮮魚,眠有暖毯,士大夫示紗廚之寵,閨人有懷袖之憐,而其享受所加,較之群獸為何如耶?」餵鮮魚,繫飾物,坐暖褥,對貓寵愛有加,不下於今日的貓痴。
閒靜優雅 貪睡畏寒
相比於狗,貓既高雅又慵懶:「非屋角高鳴,即花陰閒臥,銜蟬撲蝶,幽戲堪娛,哺子狎群,天機自適」,短短幾句,就描寫出貓咪閒靜優雅的舉止和不落俗套的性格。《貓苑》還選錄了不少詠貓詩,就如柳貫(1270-1342)〈題睡貓圖〉:
花陰閒卧小於菟,堂上氍毹錦繡鋪。
放下珠簾春不管,隔籠鸚鵡喚貍奴。
此外,還有王姮的〈嬾貓詩〉:
山齋空豢小貍奴,性懶應慚守敝廬。
深夜持齋空寂寂,寒天媚竈睡蓫蓫。
花陰滿地閒追蝶,溪水當門食有魚。
賴是鼠嫌貧不至,不然誰護五車書?
王姮是清朝女畫家,此七律最為袁枚(1716-1797)欣賞,而七絕〈題睡貓圖〉則來自元人柳貫,兩首皆情景交融,神態畢現,盡顯貓性優閒的一面。另外,書中又擇錄詠貓詩句,如張商英(1043-1122):「高眠日永長相對」;劉仲尹:「天氣稍寒吾不出」;林逋(967-1028) :「飽臥花陰興有餘」以及清朝女詩人袁宜之:「亂書常為懶貓眠」,都言簡意精,寫出貓咪貪睡畏寒的個性。除此之外,也有以貓喻高雅之士的,黃庭堅(1045-1105)〈乞貓詩〉:「秋來鼠輩欺貓死,窺甕翻盆攪夜眠」,喻小人得志,而以貓喻賢人。
〈名物〉總結 養貓四優
古人養貓,雖為興趣,但也重視其功用,〈品藻〉篇記下這則故事:
里有得貓於都會者,體偉而毛澤,頸繫鈴,尾拖綵,步武從容,見者咸悅之,以為必善捕鼠也。故食鮮眠暖,優以待之,且呼之為寶貓。詎養數月,鼠患依然,又數月則愈熾焉......
其後,里人便埋怨寶貓「無技能而享高厚、貪野食」而「置主人事於不顧」,今天讀來,讓人會心一笑。今人養貓已不為捕鼠,既由於家居無鼠可捕,也捨不得讓愛貓來捕。此外,〈名物〉篇總結了養貓四大優點:「閒散置之,自便去來,不勞提把」;「餵飼僅魚一味,無須蛋米蟲脯供應」;「冬牀暖足,宜於老人」;大致合理可取,唯最後一項「護衣書有功」,則令人費解:貓兒總愛抓碎紙條,玩弄一番,對於愛書人而言,此點自是不太認同了。■港大附屬學院講師 司徒國健
隔星期三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