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文森)港府早前發表的《香港承受及接待旅客能力評估報告》,推測本港至2017年全年訪港旅客達7,000萬人次;2023年更突破一億。報告建議香港應在不同範疇提升接待旅客的能力,當中尤以公共交通的承受能力最備受關注,社會上一直指訪港旅客是令公共交通「逼爆」的主因,但有專家表示,這個想法並不正確。另外,有專家建議,在不同地區興建購物中心分流旅客人數。
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及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教授沈建法表示,雖然2013年訪港旅客總數達到5,430萬人次,但若以「旅客人口當量」分析,就會發現從2002年到2013年期間,訪港旅客最多使平均每日公共交通旅客人次增加5.84%,但同期平均每日公共交通乘客人次卻增加18.11%,因此訪港旅客是令公共交通「逼爆」的想法並不正確。
專家:每天僅佔就業人數10.18%
沈建法認為,2002年至2013年港鐵平均每日公共交通乘客人次增加50.77%,由352萬增加到530萬。 顯然,港鐵公共交通乘客人次增加是由於大量乘客由巴士轉用港鐵所致;每天香港旅客人數只佔及全港就業人數的10.18%,故不可能由旅客引起。2002年至2013年香港平均每日公共交通乘客人次增加18.11%,但是,九龍和港島的地鐵網絡基本沒有變化,這是造成交通繁忙時段九龍塘站與金鐘站擁擠的根本原因。情G預計在沙中線落成後,才可望改善。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梁祖彬則表示,不過夜訪港旅客的人數愈來愈多,以2013年為例,有2,864萬人次為不過夜訪港旅客,意味虓U來愈多旅客只是為了來港購物。因此,要提升香港的承受能力,可以在不同地區興建購物中心分流旅客人數,「政府可以在天水圍、元朗等地方興建購物中心,旅客就不用全部湧到沙田新城市廣場,香港市民就不用逼得咁辛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