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教育科的舊問題仍未得到解決,新問題又接踵而來。
課程範圍可議:課程範圍太深太廣一直令前線教師頭痛不已,即使教育局和考評局上年中合作推出「通識教育科課程與評估資源套」,但因並非正式課程檢討,結果只引起部分同工的注意,對釐清課程的廣度和深度,未能發揮實質作用。畢竟通識同工間有不少兼教老師,他們可能要同時應付兩個新高中課程,未必有時間消化「資源套」的內容。更有少數聞所未聞者,都是教育當局鞭長莫及之處。
通識科被戲謔「厭惡科」
探究工作可減:雖然獨立專題探究推行多年,但前線仍未能應付排山倒海的指導和評估工作,加上不少老師誤以為獨立專題探究無助六大單元的學習和公開試,坊間不斷有意見指應廢除通識教育科的校本評核。筆者所知,自從自願優化班級結構計劃推出後,學校已不願再增聘老師,但工作量不減,令通識教育科常被戲謔為「厭惡性科目」。
政治壓力可免:正當內憂未解之時,外患又起。過去兩年,公開試均有問及與香港政治相關的議題,特別是去年試題登出一張「六四」燭光晚會的照片,引起熱議。雖然該題並非(也不能)考核考生的政治立場,但仍有輿論質疑閱卷員能否中肯中立地批改答案。同時,「佔中」成為城中熱話,有團體推出相關議題的教材套,但被批評立場偏頗,幸作者從善如流,願收回訂正。
變成政論課題 老師始料不及
此後,輿論開始集中討論通識教育科的政治影響和教師專業。對通識教育科成為政治爭論的課題,許多同工都始料不及。始終政治議題只是課程一部分,一些對政治不甚熱衷的老師認為,有時間還不如多講書、批改專題探究。若論廢除通識教育,似乎有點因噎廢食。
雖然筆者相信,社會的討論是善意且良性的,但同時也相信絕大部分老師都不會利用課室作為政治宣傳的平台。學生、家長、同事和上司都可充分扮演監督角色。
同工也不要介意通識與政治沾上邊,因為我們的工作正是培訓出勇於參與社會政治事務的新一代,僅此而已。■何嘉謙老師 通識教育科專業發展學會司庫
逢星期一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