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余鵬春(左)稱,隨着內地營商環境發展成熟,相信情況會好轉。 張偉民 攝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曾敏儀) 香港大學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與2013年比較,本港出口商的平均「拖數」期從50天上升至69天,其中內地連續第四年成為壞賬來源之首,佔42%,尤以來自廣東的壞賬比重最高。香港總商會理事余鵬春表示,這幾年有更多商家到內地做生意,「拖數」以及壞賬的情況均有所增加,但他強調該現象「並非好刻意」,隨着內地營商環境發展成熟,相信情況會好轉。
內地壞賬佔42% 4年居首
港大民意研究計劃受EOS Hong Kong委託,研究有關香港出口商壞賬問題,在本年5月20日至30日透過電話,成功訪問500位本港出口公司的管理決策人,了解本港出口公司被「拖數」的情況。調查顯示壞賬呈極端化發展,不多於120天的「拖數期」比率從57%下降至42%。但多於120天的比率,卻由6%上升至9%。其中內地連續第四年成為壞賬來源之首,佔42%,尤以來自廣東的壞賬比重最高。來自美國的壞賬比重由15%降至8%,來自日本的比重則由2%升至4%。
業界擔心隨香港和內地貿易日益頻繁,港商的壞賬風險或持續增長。
余鵬春:未來情況望改善
余鵬春昨日於記者會上表示,香港總商會雖無有關逾期還款的資料,但亦有聽說出口業界有拖數和壞賬的問題,而現在多了商家由歐美、加拿大轉移北上發展,「十單八單都是內地公司」,基數大了,逾期還款的情況是較前增多。不過他看到趨勢有好轉,希望情況改善。
業界冀建「買家資料庫」
面對嚴重的逾期還款的問題,調查顯示有63%受訪公司期望業界建立「買家資料庫」,提供買家不良付款紀錄。EOS Hong Kong董事總經理曾智仁認為,「買家資料庫」有助篩選優質客戶,競強競爭力,公司並可為不同信貸紀錄的客戶制定適合的放賬期,減低壞賬風險。不過余鵬春表示,總商會不會領頭設立「買家資料庫」,認為香港應效法美國由市場主導,由風險管理公司跟進。
調查又顯示實行「買家資料庫」或存在困難,因為有49%受訪公司不願意或不確定會把不良付款紀錄的客戶資料放上資料庫,怕涉及公司敏感資料及破壞與買家關係。
港企多無信貸風險管理
另外,儘管出現拖數、壞賬問題,但68%的受訪公司並無設立任何機制去監管信貸風險。余鵬春指,這是由於業界存在「有拖無欠」的思想,如要改善困境,必須進行信貸管理。曾智仁則建議出口商為公司制定信用政策,定期監察客戶的財務狀況,以便作出應變。他又鼓勵商家採用一些轉移信貸風險的方式,如應收賬融資、信用保險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