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京津冀產業分工
交通環保先行 產業梯度轉移
京津冀協同發展,交通、環保一體化先行,產業梯度轉移,以此「打通經脈」、化解最緊迫的生存壓力,但要走出京津冀一體化二十年無果的困境,破除橫亘在京津冀之間龐大利益和體制鴻溝,唯有改革才是根本之策。消息人士表示,習近平親自督戰,承諾解除GDP考核的「緊箍咒」,意在借一體化讓京津冀充當全面改革的「示範區」,在高層推動下,涉及深層次機制的財稅體制改革、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等,可望率先有突破性進展。■香港文匯報記者 海巖
專家分析,京津冀一體化可大致分三步走,首先是交通基礎設施一體化,使河北近京區域發展成首都圈的衛星城,承接部分首都功能,並發展成協調發展的城市群;第二,產業梯度轉移,形成產業鏈空間優化格局;第三,政策、福利一體化,促進要素流轉與共同市場形成。這其中,政府的作用在於建立市場化機制,消除行政壁壘與破除地方保護,現有的財政、稅收、政績考核等體制機制都亟待改革。
跨地區深改 實現市場化
外界分析,如何在推動京津冀一體化中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改革精神,實現市場和政府之手的協調配合,事關全面改革大計。專家預計,京津冀可能成為區域財政、稅收、生態補償等改革的實驗區。
習近平早在2月26日座談會上就向京津冀三地官員承諾解除「緊箍咒」,政績不再簡單以國內生產總值論英雄,不拿GDP作為唯一考核標準,「不要怕因為某些產業不留在北京會影響政績,政績最後看綜合指標,看總體要求的實現程度」。
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所長肖金成指出,無論是產業轉移,還是縮小公共服務差距都涉及到財政問題,京津財政實力強,河北實力偏弱,需要對現行的財政體制進行改革,創新稅收分成、財政共享、生態補充以及共同投資等多個層面機制。
設引導基金 為首都減壓
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長趙弘早前提出建議,將京津冀區域作為國家財稅體制改革的實驗區,比如探索「首都財政」,將北京從繁重的經濟發展壓力當中解脫出來,專職做好首都服務。另外,設立京津冀協同發展引導基金,對於一些首都城市功能疏解和產業轉移給予一定的利益補償,以市場化機制引導產業和功能向周邊疏解。
最新消息稱,河北與北京就產業轉移後的財稅分成達成基本共識,產業轉移涉及的企業,存量財稅收入歸北京,增量收入由京冀分享。早前首鋼搬遷到唐山曹妃甸,當時兩地約定稅收繼續歸北京,曹妃甸主要獲益解決就業問題,而今北京和河北在稅收分成上進一步達成共識,實際上是解除了阻礙區域內產業轉移的最重要障礙。
建生態特區 設補償機制
此外,京津冀統一環保立法、統一監管標準和聯合執法、共建生態補償基金等改革亦在規劃中。北京方迪研究院研究總監陳智國認為,在張家口、承德等北部地區設立生態特區非常必要,其生態建設所付出的成本、犧牲發展的代價未得到相應體現,面臨較大經濟發展壓力。生態特區核心是要建立京津冀區域間市場化的清潔供水交易機制,建立下游對上游、開發區域對保護區域、受益地區對受損地區的利益補償機制,探索跨地區、長效化的生態補償機制。
另外,京津冀三地還在考慮設立跨區域協調機構及共建基金。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馬曉河認為,京津冀有必要設立一個專門統籌協調跨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的機構,三地每年各出一部分錢給這個機構,專門用來建設跨區之間的公共設施,如斷頭路、斷頭天然氣、水管等,共建共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