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黃光城最終找到了自己的「落腳地」──洛陽。李藝佳 攝
黃光城「北漂」25載 歸根洛陽實現「快樂修行」
「修行不是苦行,修行不是孤行,修行不是無情,人生該是一場歡喜修行。」這部在以色列被譽為「聖劇」的國學劇《功夫詩‧九卷》,在牡丹花城洛陽的首場演出,便掀起了一場關於人生修行的集體大討論。港人黃光城作為推出該劇的北京保利公司營銷總監,非常滿意這樣的效果:「現在的人們都太需要正能量好好修行了。」在內地漂泊25年、開過酒吧、「造過星」的他,也在這部國學劇中實現了「快樂修行」,最終找到了自己的「落腳地」──洛陽。■香港文匯報記者 金月展、實習記者 李藝佳 洛陽報道
1989年放棄家族企業的優勢,24歲的黃光城離開香港北上闖天下。從帶香港遊客到北京旅遊的導遊,到華納音樂「製造」明星的藝術總監,再到北京保利演藝經紀公司的營銷總監,20多年的斗轉星移,幾乎聽不出多少香港口音。儘管如此,他這個在內地闖了20多年、與各種人物打過交道的香港人,依然被內地很多人評價為「不接地氣」。一直都在漂着的他,用自己的話說是「改革開放30多年的有力見證人」。
1965年出生的黃光城有着略顯「傳奇」的身世。他祖籍廣東揭陽,父母皆是印尼華僑,兒時曾在福建生活過幾年,後來受文化大革命影響,4歲時跟隨父母遷移至香港,開始新的求學生活路。
旁觀中國30年來大變化
陌生的環境總能造就一個人的適應力。初到香港的黃光城有着與別人不同的身份,從骨子裡就覺得自己不屬於香港,因為他覺得他的根還在內地。所以,黃光城一直以內地人的眼光看香港發展,以香港人的身份呆在內地,又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經歷着中國這30多年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棄專業做導遊 練好普通話
「我的家族是做工程塑料生意的,很多人認為我理所當然會繼承家業,但這不是我的興趣,所以從學校一畢業後,我就開始奮鬥了。」黃光城說,1989年,他選擇了一份與自己所學專業「空間設計」不符的職業──導遊,在長期帶領香港遊客北上旅遊的過程中,他逐漸練就了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後來,在上世紀90年代初,他的這個新「技能」─普通話還助他成功被華納音樂任命為該公司華北地區的藝術總監,進入內地開展業務,而這次也是他真正北上之路的開始。
決定在內地發展後,激情高昂的黃光城又在北京做起了實業。「當時我在北京開過兩間餐廳,也是第一個在北京開酒吧的香港人。」提起往昔,黃光城依然很自豪,「我所開闢的這些地方是當時的時尚族必去的。」
隨着城市的變化,他的那些餐廳早已被拆除而成為回憶,但他並沒覺得遺憾,「我並不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去追求甚麼,無所謂名或利,只要覺得曾經擁有就足夠了。」
「造星」歷紛擾 盼留下印記
用黃光城自己的話評價,他是一個「天馬行空」的人,只走自己的路,做自己的事,敢想就敢做。他曾在華納做藝術總監從事「造星」工作,經歷過娛樂圈太多的紛紛擾擾和虛無飄渺,「回頭看這些,似乎都是過眼雲煙,不曾給人留下甚麼印記。我不追求名和利,但希望至少有一件事情讓人一提起來就知道是你做的。」
他認為《功夫詩.九卷》傳播的是國學和正能量,可以造福社會,而這樣的主題又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兼收的,正符合了他想做的那件有意義的事。
作為第一部國學修行劇、藝術功夫劇和舞台行願劇,《功夫詩.九卷》採取百老匯的表演模式寓教於樂,讓功夫本體以詩卷篇章的方式呈現在觀眾眼前。90分鐘活像舞蹈的武術表演,讓觀眾關注自己的精神世界,在浮躁的社會中頓悟國學修行之旅。2008年,這部劇於國外開始巡演,在以色列和其他國家都取得了轟動的效應,媒體普遍稱其是一部「聖劇」,洗滌人心。
「浮躁社會太多人須禪修」
黃光城告訴記者,在這部劇的起始階段,自己並沒有那麼堅定,而是一直在觀望。直到和該劇的製作人于洋有了更深層面的交流後,他才發現《九卷》是一個歡喜修行。「現在這個浮躁的社會上,太多人需要靜下心來禪修了。」
洛陽打造中國首百老匯劇院
考察了多個城市後,黃光城和該劇的製作人于洋決定在洛陽打造中國首個、甚至是唯一的百老匯劇院,推廣該劇。「相較牡丹花城,我更喜歡稱洛陽為聖城。洛陽是世界四大聖城之一,《功夫詩.九卷》選擇扎根洛陽,完全符合這座城的氣質,而我又是客家人,客家人的根也在洛陽。」
黃光城說,雖然很多人認為洛陽的客戶群還太少,不適合《九卷》落戶。但他認為洛陽是一個旅遊城市,《九卷》面對的人群並非只有當地人。「從各地來的遊客到了洛陽,只要知道有《九卷》在洛陽,一定會掏錢看的。」長年的世界巡演以及多年在娛樂界的打拚,讓黃光城信心滿滿。
《功夫詩.九卷》將在洛陽駐演15年。而黃光城常年的「遊子」生活,彷彿有了落腳之處,「在外的客家人都是河洛郎,我這也算是歸根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