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青年黃光城。 李藝佳 攝
2008年以前,黃光城若然生病,只有兩種解決方法:不是返港,就是到設有「外賓病房」的內地大醫院。但這幾年來內地醫療上的變化,令黃光城十分欣喜。「奧運會結束以後,我開始體會到,北京作為國際化都市,各個醫院的水平已經不存在差距了。我到任何一所醫院,都覺得待遇已經與國際接軌了。」
港公院需排期 慢性病等不及
由於戶籍在香港,黃光城未能親身體驗內地醫保。但談到內地和香港的醫療,他認為香港的公立醫院看病近乎免費,比內地便利。不過,香港資源有限,治病需要排期,這方面內地會更好。今年,由於操辦國學劇《功夫詩.九卷》落戶洛陽事宜,壓力過大,他因尿血需要住院就醫,「我在洛陽醫院治療,內地醫療水平確實比以前明顯提高。」
他認為,香港醫療「救命不救病」,因為公立醫院收費便宜,急性病可以迅速得到救治,但慢性病就不行了。「譬如說,我剛發現生病的時候是初期,結果卻要等醫院排期到兩個月後才能提供病房和手術室,但那時候病情或許已經發展到晚期,治不了。」他續說:「所以在香港,老百姓要是得了癌症,有錢就可到私家醫院早點醫治。要是沒錢,在公立醫院排期的話,你可能就會等到死。」他希望兩地醫療有更深層次的交流和合作,互惠互利,才能促進成長。■香港文匯報記者 金月展、實習記者 李藝佳 洛陽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