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4年8月25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港聞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部門解碼:4個月諮詢 港首批「非遺」480項


為履行《公約》第十二條的規定,港府於2008年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諮詢委員會」,以制定一份香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香港文化博物館館長(非物質文化遺產)鄒興華表示,當局委託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於2009年至2013年期間,以人類學方法進行約800項普查,最終選定477個資料比較充足,且在社區世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再經過4個月公眾諮詢,於今年6月公布首批480項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加以保護。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於2006年4月生效後,港府同年在香港文化博物館內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組」,以執行《公約》要求的具體工作。鄒興華指出,連同廣東粵劇在內,現時中國共有30項文化活動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內,包括昆曲、古琴、蒙古族長調民歌、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等。

涼茶太平清醮等上榜

除了《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以外,每個公約國亦各自制定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單是中國便已有逾1,300項。香港的粵劇、涼茶、長洲太平清醮、大澳端午遊涌、大坑舞火龍及潮州人的盂蘭勝會,都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鄒興華強調,「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入選過程十分嚴格,因為不少項目都沒有文字記載,事前必須做好調查工作,「例如長洲每年一度的太平清醮,舉行期間的數天,要派人入住長洲,並作詳細記錄。」成功列入名錄的項目可提高知名度,把文化傳承下去。

舞火龍獲馬會灣仔區會資助

他以大坑舞火龍為例,指出客家人舞火龍活動已有數百年歷史,現時的傳承團體往往要動用數百人舞動3天,需要不少人力物力,「自從(大坑舞火龍)列入國家級名錄後,馬會及灣仔區議會都有經費資助。」

鄒興華指出,多年傳承的文化,不論宗教背景及迷信與否,「咁多年都係咁做」,希望大眾認識文化背後的意義。他說:「一提到太平清醮,大家可能只知道搶包山及飄色巡遊,又有多少人知道背後多項祭祀儀式及意義﹖例如放生、走午朝等。」他表示,中文大學歷史系正進行太平清醮意義的研究,希望結果盡快可發表。■記者 聶曉輝

相關新聞
調查報道:肥黎一家七本英護照 (圖)
「持外籍干港政」令人憂慮 (圖)
揚言續向反對派「泵水」 (圖)
話你知:黎與美國關係密切 (圖)
黎智英資金來源及去向
鄭耀棠:人大常委會料定「過半數」門檻 (圖)
人大常委會 12港區人代列席
周南:鄧公「一國兩制」理論無過時 (圖)
政協常委:「過半數」提名門檻合理
財爺籲「把握今天」落實普選
「佔中」威脅社會 警:必處理保秩序 (圖)
戴耀廷靠嚇:部署波浪式持續「佔中」 (圖)
曾鈺成:中央關注國家安全 (圖)
林煥光:大部分港人維護國家利益 (圖)
港單車旅遊 長路「慢慢」 (圖)
工聯倡串連單車徑遊全港  (圖)
話你知:「踩大冷」路程近百公里
當局慎研建徑 10月辦「單車節」
特稿:老手嘆港對「單車友」不友善 (圖)
警搗黑幫小頭目歡送會拘45人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港聞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