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主港和發祥地 兩千餘年經久不衰「從未關閉」的對外通商口岸
海上絲綢之路始於秦漢,起始於中國,聯接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東非及地中海沿岸各國。在國家推進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宏大戰略中,不管是歷史上還是當下,都不能繞開一個城市,那就是千年商都廣州。重振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圈中心城市,廣州也正當其時!廣州市市長陳建華在2014年6月表示,廣州要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框架下,將用三至五年時間,建成新的海上絲綢之路的交通主樞紐、自由貿易港、對外交往中心,成為未來經濟增長的新引擎。■香港文匯報記者 羅煥靈
廣州作為面向南海的重要港口,自秦漢、唐宋至明清,一直是中外貿易的中心,兩千餘年經久不衰,不僅在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在世界歷史上也是罕見的。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發祥地,廣州在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中將扮演重要角色。歷史上,海上絲綢之路就以廣州為起點。唐代海上絲綢之路從廣州出發,經香港大嶼山北入海,進一步延伸中印航線;而到了宋代,海上絲路從廣州出發,開闢橫渡印度洋直達非洲的航線。如今,廣州作為國家中心城市和省會城市,更要搶抓海上絲綢之路發展機遇,打造海洋主導產業,形成區域特色鮮明的海洋現代產業體系,同時打造海上絲路商貿物流大通道,把廣州打造成海上絲綢之路的黃金通道口。
廣州歷來都是中國與東盟經貿合作的門戶城市,東盟也是廣州最重要的貿易合作夥伴之一。近年廣州與東盟之間的經濟貿易保持着高速增長態勢,東盟現已成為廣州市除香港、美國、歐盟之外的第四大貿易夥伴,2013年廣州市與東盟貿易總額達132.06億美元,佔廣州市進出口額的11.27%。因此,「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構想既是推動中國與東盟,以及西亞、東北非等國經貿文化等領域交流合作的戰略目標,也將為廣州外貿轉型升級提供一個重大契機。
歷史: 廣州是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
2000多年前,廣州就是西漢南越國和五代南漢國王宮及秦統一嶺南以來歷代郡、縣、州、府官署所在地,這些歷經時代滄桑的文物古蹟,傳承了廣州絲綢之路的真實文明,豐富了廣州城市鮮活的成長史。2000多年來,廣州一直通過商貿活動連通着中國與世界的脈搏,被譽為「千年商都」。廣州以其獨特的魅力在國際經濟文化發展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廣州是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也是中國兩千多年來唯一一個沒有「關閉過城門」的對外通商口岸。
先秦兩漢時期是南海海上絲綢之路興起的時代,漢代的廣州是全國經濟繁榮的都會之一;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戰禍連年,經濟凋敝。嶺南地區相對穩定,促使了海上絲綢之路的進一步繁榮,不少佛教僧人,乘船舶到達廣州或從廣州出發浮海西去。僧人在傳播佛教的同時,還傳入印度的哲學、文學、醫學、繪畫、雕塑和建築藝術,增進了中西文化的交流;隋唐宋元時期,廣州的對外貿易達到一個新的高潮,成為了世界貿易大港,中外商人雲集廣州、大量中外僧侶經由廣州傳播佛學,開闢了聞名於世的世界最長的航線「廣州通海夷道」,設立了中國最早的主管對外貿易的官方機構「市舶司」。那時的廣州成為外國人常常提到的一個富有無窮魅力的東方大城市;清乾隆時期,由於政府實行海禁政策,廣州成為中國海上絲綢之路唯一對外開放的貿易大港,形成了空前的全球性大循環貿易,並且一直延續和保持到鴉片戰爭前夕而不衰。
兩千年來連貫中國和東南亞、印度次大陸、中東、東非、歐洲、美洲的這條「南海絲綢之路」,在中國經濟、商貿交往和文化交流史上擔當了重要角色,這在國內是唯一的,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
申遺: 廣州「海絲史跡」申遺進入攻堅階段
目前,保存在廣州市內各地的「海上絲綢之路」的遺址共有20多處。2007年,廣州開始海上絲綢之路史跡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經過5年的不懈努力,2012年9月,廣州與南京、泉州等9城市的海上絲綢之路史跡共同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所選定的南越國宮署遺址、南越王墓、光孝寺、懷聖寺與光塔、清真先賢古墓、南海神廟及明清碼頭遺址等6處史跡先行列入預備名單,這標誌着廣州海上絲綢之路史跡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取得了重要的階段性成果。
2013年12月,廣州市政府第14屆95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廣州海上絲綢之路史跡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方案》,在廣州市文物保護管理委員會設立由分管副市長任組長的工作小組,負責全市申報工作的組織和領導,進一步加大了推進工作力度。2014年3月,廣州市政府召開了廣州海上絲綢之路史跡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小組第一次全體會議暨工作動員會。廣州市副市長、申遺工作小組組長王東透露,廣州與南京等九市共同申遺,將於2015年接受國家文物局檢查和世界遺產專家評估。若申報成功,將成為廣州首個世界文化遺產,實現「零」的突破。目前各項工作正在逐步推進。
經貿: 廣州夯實中國與東盟經貿合作門戶城市地位
歷史輝煌,文化燦爛,但從國家發展戰略而言,強化「海上絲綢之路」經貿往來也是重中之重,而這恰好是「千年商都」廣州的強項。
「海上絲綢之路」構想既是推動中國與東盟以及西亞、東北非等國經貿文化諸領域交流合作的戰略目標,也為廣州在新的歷史時期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促進外經貿轉型升級提供了重大契機。廣州區位優勢明顯,歷來都是中國與東盟經貿合作的門戶城市,與東盟在資源稟賦、產業結構等方面具有較高的互補性,民間跨境合作願望也很強烈。
改革開放至今,廣州經濟總量連續25年居全國大城市第三位。2013年地區生產總值15420億元,商品進出口總值1189億美元,服務貿易總額567億美元,234家世界500強企業落戶廣州。廣州分別被《福布斯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中國法治政府評估報告(2013)》、《中國城市公共服務能力評估報告》評為第一名。可以說廣州已是中國華南地區最具有幅射力的城市,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圈中心城市的不二之選。
從城市交往來講,廣州在海上絲綢之路沿線諸國有若干「鐵杆」友城,迄今與東盟10國之5個國家6個城市結為國際友好城市或國際友好合作交流城市,另與2個國家有密切接觸,地方政府間建有友好往來渠道,交流合作成效顯著,具備新形勢下進一步加強交流合作的良好基礎。
從經貿來往來講,近年來廣州與東盟之間的經濟貿易保持着高速增長態勢,東盟現已成為廣州市除香港、美國、歐盟之外的第四大貿易夥伴,2013年廣州市與東盟貿易總額達132.06億美元,同比增長2.75%,佔廣州市進出口額的11.27%。廣州同時正在爭取在非洲有所作為。今後兩年,廣州重點開拓印度金奈市、巴基斯坦卡拉奇市、沙特阿拉伯吉達市、以色列海法市、坦桑尼亞達累斯薩拉姆市、埃塞俄比亞阿迪斯阿貝巴市、肯雅內羅畢市、塞舌耳維多利亞市等,基本覆蓋海上絲綢之路航線途徑區域重點國家的重點(港口)城市。
進展: 廣州擬發起成立「21世紀海絲」沿線港口聯盟
廣州市政府近期披露,廣州正計劃發起成立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港口聯盟,並研究出台「海上絲綢之路航運指數」,以推動沿線國家航運經濟增長。促成港口聯盟,這是廣州發揮地緣優勢對海絲路構想的具體實踐,也是「藍色紐帶」建構工作中的重要一環。
據了解,港口聯盟的成員來源於「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在廣州設有總領館的國家、廣州市友好城市中的港口城市和廣州港航線開到的國家和港口,目前初步估計有21個港口可以納入。
廣州市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局副局長景廣軍說,廣州預計在今年11月舉辦第一次「海絲路」沿線國家經貿合作論壇,並發起成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港口聯盟,成立廣州對外經濟合作促進會、編撰中國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經貿叢書、開通貿易合作門戶網站,推動「海絲」沿線國家地區的經貿合作對接。
目前,廣州已與世界各國的21個港口簽訂友好港口協議,將利用廣州航交所,計劃研究出台「海上絲綢之路航運指數」,推動發展航運交易、金融、仲裁等航運衍生品業務。這一構想得到了「海絲」沿線國的積極回應,波羅的海交易所已經向廣州表達了合作意願,「海絲」沿線的其他國家則希望借此契機沿着海絲路展開新合作。
據了解,借力於港口建設,廣州多年來與海絲沿線國家的經貿數據保持飄紅。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廣州與東盟進出口額達66.7億美元,增長1.2%,與非洲進出口額33.1億美元,增長19%。
未來: 廣州面向大海走向世界的勇氣和信心從不衰竭
滄海桑田,濤聲依舊。
可以說,是兩千多年的海上絲路,從根本上影響了廣東乃至中國的歷史進程;是兩千多年的海上絲路,賦予了廣東有別於內陸的海洋文明的特質;是兩千多年的海上絲路,塑造了廣東人敢為天下先、重商務實、開放相容的精神品格;是兩千多年的海上絲路,把今天的廣東再次推上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潮頭浪尖。
而廣州從公元3世紀30年代起,就取代徐聞、合浦成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主港,到清代閉關鎖國時長時間處於廣州「一口通商」,在海上絲綢之路的發育、形成、鼎盛以及衰落時期廣州均起了重要作用,見證了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端與衰落,昔日的「海上絲綢之路」也造就了廣州的千年繁華。
如今,中國再度重啟海上絲綢之路建設,雖然中國同東盟國家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充滿了風險與困難,雖然廣州重振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圈中心城市的過程也將充滿了未知數與挑戰,廣州面向大海走向世界的勇氣和信心從不衰竭,兩千多年來如此,如今更是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