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唐慎慶在「工作室」埋頭苦幹。本報山東傳真
沂源是山東海拔最高的縣,這裡山清水秀,65歲的唐慎慶世代居住於此,是一個道地的農民。深知農耕之苦,二十多年來唐慎慶立志以自己的一雙巧手為農民減輕體力勞累,不斷發明多種農耕機械,其中的「人力耕地機」、「複合噴霧器」、「電磁錘」等五項發明還獲得國家專利。雖已過花甲,唐慎慶仍然追尋自己的夢想,不但成為網絡達人,還癡迷於哲學、邏輯學。在他身上,我們看到了夢想的力量。
■香港文匯報記者 于永傑、實習記者 劉博超、通訊員 張琦 山東報道
唐慎慶家在沂源縣南魯山鎮芝芳村,村子四周青山環繞。村子最邊緣有幾間舊屋,滿地的零件、油漬,這裡就是唐慎慶的「工作室」。上世紀八十年代,唐慎慶畢業於縣裡一所技術學校,在他那個年代,這是比較高的學歷。
畢業後,他先後被分配到水泥廠、鋼構廠從事管理工作。不過,唐慎慶似乎對技術更有一份天生的親近感,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裡,他利用工廠工作的便利條件,向各工種工人請教,摸清了水暖、機電、鋼構等方面的原理。1989年,唐慎慶所在的工廠倒閉,他失業回到了家中,重新成了農民。
盼助鄉親增收減勞
魯中地區屬於革命老區,沂源境內多山地,大型機械施展不開,當地農民只能用鋤頭耕地,日子過得十分艱苦。唐慎慶從小看着父輩辛勤勞動卻收穫微薄,只能認作天不作美,卻沒有解決的出路。回到鄉裡後,他一方面務農和做維修,一方面總想着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減輕些家鄉人的負擔。唐慎慶想發明一種代替鋤頭刨地的機械,可相關知識他知道的僅僅是一鱗半爪。在生活本已經拮据的條件下,他多年來花費數千元購買專業書籍和加工設備埋頭鑽研。
工夫不負有心人,1993年,他造出了人力耕地機。耕地時,人只要站在機器上雙腳輪番踩動,彎曲的鐵犁輪就會扒開土壤向前滾動。用人力耕地機可以使得一個人的坡地耕地效率提高七倍。漸漸地,消息傳開,媒體做了專題報道。唐慎慶那一陣子每天都會收到很多來信打聽這種耕地機的情況,很多山區的農民要來訂做,幾千封信裝了一大箱子。這幾千封信近的來自本省的臨沂,遠的來自雲南省甚至海南省。這種機械後來被廠家改造為機械動力,用柴油驅動,變得更為高效便捷,熱銷至今,很多廠子都在仿製這種適合山地特殊條件耕作的機械並獲利頗豐。
記者問唐慎慶為什麼沒有去辦個廠子做老闆,他說:「我就是想讓農民輕快地幹活,掙的錢夠吃飯就行。」雖然申請了專利,但唐慎慶說那也就是一個念想,記着自己做了些事,從來也沒有想去取利,能讓更多的人省力就是他的願望。
文革時期惡補哲學
唐慎慶這個「理工男」其實還有一顆文藝的心。他喜歡研究哲學、邏輯學,業餘寫文章投稿。唐慎慶告訴記者,「搞發明,邏輯的東西一定要通,全學沒意義,但一定要有理論基礎。有了抽象的東西,落實到具體的時候就很輕鬆。」文革時別人都不讀書了,但他卻一直在讀哲學著作。對於自己的家鄉,唐慎慶充滿着熱愛。他曾在報紙上專門寫過一篇文章,考證一個名為「石臼村」的村名來歷。
現在,唐慎慶的兒子也跟着他搞發明做維修,子承父業,繼續為鄉親們解決難題。二十多年來,唐慎慶為農民發明了許許多多的小機械,在風景秀美的小山村裡,他以勤學鑽研的精神踐行着自己樸素的人生哲學,也讓人們看到了夢想的力量。
|